老铁,还记得大明湖畔的QQ空间吗?
最近有一位写了十多年文章、出了几本书作家朋友和我一起聊自媒体,我看到他还坚持更新QQ空间,并积极分享到朋友圈,着实勾起了我的回忆。
QQ空间是微信出现之前最能激发人写作欲望的平台。十年前,网上最纯粹的写手基本活跃于QQ空间,那个时候要了解网友心里想什么,就去TA空间里踩一踩,而你打开QQ空间,也能到哪些人看了你,给你点赞。在QQ空间里更新文章有一个特点是,不只是评论转发有头像显示,谁浏览了文章都看得一清二楚。
尽管大多数更新阅读量不到100,但是写作的成就感会比写现在公众号激情是差不多的,其实,公众号是“流量”,不是社交,如果与粉丝连接比较弱,你甚至不知道是哪些人看了你的文章。
我还是向那位朋友建议,放弃在QQ空间里更新文章,听起来有一点残忍。尽管我的微信号是绑定的QQ号,在网页上聊天也是用微信网页版,平时用的QQ邮箱也是直接登陆网址。我的手机QQ基本没有怎么用了。要知道QQ目前还是用户活跃量第二App,移动互联网第一与第二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公众号崛起一方面吸收了QQ空间的精髓,那就是好友关注以及朋友圈点赞来唤醒写作的社交成就感,迄今为止,大多数公众号流量依然是以朋友圈为主,而判断一篇文章火不火,也是看这篇文章在朋友圈转的人多不多,所谓十万+爆文也需要朋友圈来“击穿圈层”。
另一方面,公众号本身也借鉴了微博社媒化特点,订阅用户被称为“粉丝”。显示阅读量数据以作为广告投放衡量的依据之一,吸引各个品类的自媒体入驻搭建其内容生态;很多机构媒体还有特殊发文次数权限,一天能够推3次、每次推多篇文章。
我做自媒体以来,还没有看到哪个公关公司或者企业甲方说要投放QQ空间,也就是说,即使QQ空间每天有一万好友点赞,也不可能赚到钱,也没有被市场认可的媒体影响力。
码字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写作激情”,但很容易忽视媒介渠道。在一个已经落寞的平台上做到再出色,也很难大成。QQ空间定位为网友“日记本”产品,更新的文章叫做“日志”。即使在十年前,能商业化的网络账户其实是网站以及博客以及后来的微博,而不是QQ空间。
所以,做内容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掉死,如果有足够的内容生产力,没有流量的话,就先做多渠道分发,尤其是专业媒体投稿。走出自己的主观小天地,接受专业媒体的训练积累知名度以及行业格局,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到自己渠道为主;内容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现在QQ空间相对于手机QQ,远没有像公众号对微信那么重要,手机QQ还模仿公众号生态推出过QQ看点、企鹅号等,QQ空间在产品战略上彻底被边缘化。去年我某天打开QQ空间难道都是一些短视频恶搞段子以及广告,着实糟心。
不过,结合QQ空间的没落,还是能得出一个内容产品发展的启示:
(1)流量依然是根本,不只是注册量和装机量,而是活跃度;微信从来没有给自媒体补贴过,粘性之所以这么高,是社交流量最为活跃使然。
(2)社交场景有移动支付加持能强社交关系链,人们把钱存进了账户就慢慢成为真实的人,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账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QQ、头条追赶微信还需要加油的重要细节,直接关系到流量的闭环和转化。
(3)做媒体不是做日志,日志是对私人的,媒体是对大众的,做自媒体更像是个人性质在运营媒体,做对大众的内容比自嗨的内容更容易有影响、也更有价值,做自媒体需要保持内心的自嗨与网友的共嗨相辅相成。
对QQ空间,一声叹息,如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