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寄哀思,念故人每年中元至, 便会想起诗人余光中的两句诗: 中秋是人间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在中国的文化里,随着月亮的圆缺, 一年中有三次重要的圆满, 一次是元宵节,人间的灯节, 一次是中秋节,人间的团圆, 一次是中元节,它属于另一度空间, 是亡灵世界的希望。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社会中 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中元节, 又称“七月半”“鬼节”等。 老人常说,在这一天地府之门打开, 已故的亲人会再次回到人间, 食一遍人间烟火,度一次月圆之夜。 也有人说,因为人们思念离去的亲人, 思念当初还在的模样, 于是内心将月亮圆满的喜悦分享给已故的亲人, 让人间和另一度空间像月亮一样圆满。 中元普渡:举头三尺有神明“中元”之名,源于道教。 道教将农历正月十五称作“上元节”, 即今日的元宵节; 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 “三元”节日,产生于“三官”崇拜。 中国早期道教奉祀“三官”之神, 即天官、地官与水官。 后在在长期的演变中, 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 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的信仰。 人们常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 地官会拿出厚厚的花名册, 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 勾勾画画,分辨善恶,赦罪免刑。 这一天,道门中会举行“中元普渡”, 以三牲五果,度那人间鬼魂。 古人深信,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中元祭奠,不仅是尽人事,知天命, 更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那冥冥之中,我们相信: 祖先将庇佑我们世代平安。 盂兰盆节:感恩孝亲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源自佛教典籍中“目连救母”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 (目连:原名“大目犍连”) 其母生前犯下大错,死后饱受折磨。 目连尤怜,求得佛祖指点, 于七月十五日这一天, “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 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 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据此其母亲得以解脱饿鬼之苦。 从此今日,佛门弟子广设盂兰盆供, 只为已逝的父母脱离苦海,得到快乐, 并以此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民间鬼节:离别有重逢中元,民间称之“鬼节”, 在传统的民间信仰中, 人们把整个农历七月视为“鬼月”。 按照古人的观念,人死后有另一种存在形式, 就是通常说的“鬼”,鬼是纯阴之物, 大多数时候只能生活在阴界, 很少能到阳间来, 但是农历七月是个例外。 人们相信,到了七月初一, 鬼门关打开,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的 冤魂厉鬼走出地狱, 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 而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认为是七月三十日), 是阎鬼门关上的日子,也就是民间送鬼的日子。 这便是七月十五为鬼节的由来。 民间的中元节,人们会有多种习俗:祭祀先祖,慎终追远中元时节,田野里的农作物也渐渐成熟。 人们将成熟的作物摘回来作为祭品, 随瓜果饭食、钱纸衣服一起上供给祖先, 称为祭“新米”。 这种传统在宋代就已非常成熟和盛行。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中元节祭祀,人们习惯将竹叶铺在供桌上, 将麻和谷系在供桌的桌脚上,请祖先“尝新”。 如今,有些地区还有在旧米中撒入新米煮, 遵循四时更替适时而食的习俗, 代表稻物将熟,要与天地共同尝鲜。 中元节祭祀,岁岁年年, 纵使祭品、祭祀方式有所不同, 但人们依旧会记得,要感恩先祖, 不忘先祖留下的恩惠,祈祷先祖的庇佑。 中元放灯,引渡希望中元节,还有放河灯的习俗。 人们相信,人为阳,鬼为阴; 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鬼魂在那里沉沦。 为了已故亲人不迷失方向, 人们会在中元夜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写上着“庆赞中元”“广施盂兰”等字, 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 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所以放灯代表对已死去的人没有忘记, 具有照冥拯孤、超度亡灵的意义。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写到 他家乡中元节放河灯的情节, 哪怕是终年不出门的人, 也要奔着放河灯去。 闪闪烁烁的河灯光芒, 是众人铺就的引路灯。 中元节,愿这世间的孤魂得到安渡, 愿已故的亲人,得以重逢。 生活在海边的人,中元节这一天 保留了放天灯的习俗。 他们始终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 亲手扎上一盏天灯,写上心中所愿, 顺着海风的吹拂,仰手之间一盏盏天灯, 与海面交相辉映,在那萤萤的光亮里, 是人们铺就的天路。 已逝去的先人 愿你在另一个空间,得以幸福。 中元设食,心怀善意中元节,获得供奉的魂魄, 会回到供奉之家,食一回人间烟火, 享受后辈们的孝心, 这是逝去亲人重返人世团聚的日子。 而那些无主的孤魂野鬼,没有人家供奉, 从阴间出来就只能在阳间游荡了。 传说,有人祭祀的鬼魂, 不会危害人间,扰乱人间秩序, 但那些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 有时为了抢食,在人间作祟。 人们为了安顿无人祭祀的魂魄, 常常在家祭之外,沿街、沿河设香案香火, 甚至设立盛大的道场,超度不安定的亡灵。 据载在宋朝,不管是开夜市的商家, 还是巡视的官兵,在中元节设食施孤当天, 都要早早关门,早早回家, 要空出一条路给孤魂野鬼吃食香火的时间。 这种施孤方式, 是希望一切在苦厄中挣扎的亡灵离苦得乐。 虽然这样的习俗夹杂着些许迷信色彩, 但它所呈现的悲天悯人的善意, 是普度亡灵真正的意义, 是人们慈悲的表现,富有人情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鬼魂”更多的是“忌讳”, 而远去的很多习俗, 无论是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感恩庇佑, 还是放灯设食,祝福另一个世界的“人”, 得心所愿,得以安渡。 它们所呈现出的人心良善, 是这个神秘的节日里最温情的一面, 月亮圆满,人们的心也像满月的月光一样, 带着感恩与怀念,充满了爱和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