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绘画绝对不仅仅只是讲究一种技巧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画意。所谓的画意,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意境感。
当这一种意境感觉出现在作品之中的时候,张大千就曾称其为无相之相,也就是画得不像,但看着却非常像那么回事情。

所以好的绘画,绝对不仅仅只是讲究技巧这么简单,还讲究画中所表达的一种寓意。
在古画中,这一种意境感几乎参透着每一个画家的作品里面。比如下面定张500年前的达摩古画,人物眼神让人害怕,如今很难画出这种感觉。

像这一类达摩话题的古典绘画其实大家也见过不少,也知道这一类的绘画所讲的背后故事,但真正能在故事之中理解到绘画者所留下来寓意的其实很少,这就需要能悟画的真正欣赏者。

抱着欣赏古画的态度,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500年前的明朝绘画作品。
作品是作者是邢国贤,这张《达摩苇渡》作品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面,很多人看到这一张作品的时候,首先认为作者不是一个佛缘之人,因为为作品之中看不到任何慈眉善目的意思。

真的是这样吗?想要深入到绘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达摩这一个人物。据明朝之前的版本所传,当时的达摩本人是一个南印度过来的香至王第三个儿子,而且是在南北朝就已经渡海到了广州一带。
据野史记载,梁武帝迎入建业,达摩因其法缘薄,遂脚踏芦苇渡长江至北魏。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於梁大通二年圆寂。葬于熊耳山。唐代宗谥号圆觉大师,为中国禅宗始祖。

回到这一张作品之中,细看达摩人物,眼神并没有慈善之感,反而从作品之中感到有一股凶狠之意,尤其是人物的眼神,盯着欣赏者感觉让人害怕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其实据史料研究者透露,达摩是南印度过来的人,这一张500年前的作者对达摩的理解非常深入,外境人员当时的外貌特点就是如此,所以当时的作者对于人物的描述会让现代人感觉到另类,与如今大家了解的达摩形象感觉不符合。

但邢国贤这一张作品其实笔意已经是较为收敛的一种绘画风格,也符合他个人的绘画特点。虽然画中的达摩画出的感觉让人害怕,但合情合理,估计现代画家也很难画出这一种风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