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之于大书法家
在我们试图做这样一个讨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争论的焦点,不同于其绘画创作,黄宾虹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中鲜有落款、题跋等,甚至多数是一些练习时的随性之作,亦或是与亲友学生之间的信札之物,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绘画大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究竟在何?
“我們從成為大師的四個必備的要素來談黃賓虹是否是大書法家,就說陸儼少與黃賓虹,真正的大師是要四絕:金石、書法、繪畫、詩歌或者說文學,陸儼少自己說自己是三絕:書、畫、文,但唯獨不會篆刻,但是黃賓虹則是四絕都有,尤其是在金石上,黃賓虹確實是入骨三分,從這些角度上講,怎麽能說黃賓虹不是大書法家和大畫家”,杭州黃賓虹研究學會顧問、著名美術史評論家鄭竹三對雅昌藝術網記者說道。
“但是又不能說黃賓虹不能成為書法大家,就像我剛才說的,黃賓虹堅持練習書法多年,他怎麽可能練不出來,現在看來寫書法這件事情根本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是在訓練力,在思考點與點、線與線之間的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麽黃賓虹的畫那麽多墨下去,但是形還是清楚的,不黑的地方就幾根線條,其實這些功夫都是草書練出來的”,駱堅群如此認為。
“五笔”——黄宾虹集大成就者
“黃賓虹在甲骨文、金文上的成就,近代根本沒人能比”,研究黃賓虹的著名學者童中燾對雅昌藝術網記者說道。而現在我們所知道的,黃賓虹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的“五筆七墨”,其中“五筆——平、圓、留、重、變”更是集大成者。童中燾先生也和雅昌藝術網記者分享了黃賓虹“五筆”從何而來,以及其了不得之處。
在童中燾先生的理論中,中國畫史可以看作是筆墨發展史,但首先在講“中國畫”的時候,必須有壹個界定,這個“畫”壹定是要符合兩個條件的,壹是從繪畫中脫離出來的,是書畫同源之畫。童中燾先生也進壹步解釋了書畫同源的發展。
對於這段不太容易理解的“書畫同源”的理論,童中燾先生認為黃賓虹主要是要講“理”,他推崇的是淳樸的“不齊之齊的內美”,就是指其中的“理”,不在乎具體的某種筆法,黃賓虹稱這種“理”為“用功的辦法”,也是所謂的“用力”的聯系。
“書法入畫的概念,是張彥遠提出的,但是在黃賓虹看來真正去實踐的是蘇東坡和米芾二人,黃賓虹還有壹個矯枉過正的觀點,就是書法是繪畫之法,雖然他的那麽多的文章裏邊找不到壹篇專論書法,但是不要輕視他的書法,因為他所有論畫時的立場是書法,從書法這個角度去論繪畫,他甚至認為就是像蘇東坡、米芾這樣的畫家,作品並不多,但就如設計界的概念作品壹樣,從哲學角度起到了概念化的啟示作用。他說他們兩個人是正統,即使沒有太多的作品,但畫是正規,道理就在這裏”,駱堅群對記者說道。
何为“以书入画”?
黃賓虹的山水畫是壹筆壹劃寫出來的。但是首先“以書入畫”並不是黃賓虹的獨創發明,而是古代先賢們在實踐操作催化下所達成的壹種觀念共識。千百年來,書畫家們幾乎人人皆知,人人能言,只不過沒有人像黃賓虹那樣,積極主動地引書法原理致用於繪畫,並持之以恒,將“以書入畫”進行到底。而在討論何為“以書入畫”的時候,浙江大學哲學博士孫善春對記者說道,這並不是說在畫的創作中加入書法的技巧性的東西,而是除了繪畫以外,又增加了書法作為描繪這個世界\動軌跡的壹種東西。
其實在這樣的壹個問題中,存在著壹個邏輯關系,筆法與章法的關系何在?更加容易的理解就在於黃賓虹的山水中,究竟筆法體現在哪些地方?正如童中燾先生所言,唐代張彥遠、元趙孟\早已經提出了書畫同源的問題,但是對於黃賓虹而言,他則是從“古文字”的角度去進壹步證實書畫同源這壹問題,而在黃賓虹解決了“書法同源”的問題後,自然就無謂“以書入畫”了。
在中國字出現以前,是先有圖畫才有文字,從圖畫到古文字再到書法最後回歸到繪畫中,在這個過程中黃賓虹強調的是中國字的空間性,這是中國字的特點,也就是說形成了中國人看自然、描繪自然的空間感,這個確認下來之後,我們對於漢字才有了美的要求,才形成了書法,也就出現了筆法的概念,空間加上筆法就是中國畫最高的東西。黃賓虹特別明確地將民族特性的空間特點加以重視,這是他與米芾在時空線索上的延續與發揮。相較古人,黃賓虹不僅縱向面對本民族的走向問題,還同時面對西方民族的橫向沖擊,所以他的堅持與眼光價值更高。
所以才有了“畫源書法,先學論書。筆力上紙,能透紙背,以此作畫,必不膚\”之說。
黄宾虹书画欣赏
点击在新窗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