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都会有个问题:
为啥古人写的字这么好看,
感觉今人写字好像永远超不过古人?
这里面的道理,可能与古人的执笔或用笔技巧有关系。今人临帖只能看到碑帖上整个字是什么样的,却看不到古人是如何结体、构字的。古人写字时,一笔一划、前后顾盼、游丝引带是如何完成的,也是无法得知的。
那古人为啥只用笔尖蘸墨呢?有可能是画家在创作时失真了?估计可能不大,因为古代画家观察生活的功力可谓精到细致,不太可能画错的。
孙晓云说,先秦至汉的笔毫皆为兔毫,是兔箭毫,是指秋季狡兔脊背上的两溜硬毛,也叫紫毫。毫硬则挺,挺则有弹性,有弹性才适合于转笔。
孙晓云说,记得很小的时候,所用的“大楷笔”、“小楷笔”皆是羊毫。她母亲叫她只将笔毫泡开三分之一,仅用笔尖上的毫。她母亲小时就是这样用毛笔的,那时的上辈人都是这样教的。
点击在新窗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