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精力,把孩子送去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夏令营,就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能够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点优势。
今年暑期,一篇题为《月薪3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就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文中某位做企业高管的母亲算了一笔账,孩子仅一个暑假参加的游学、各类培训班等费用就超过3万元。
这引发了网友广泛讨论,有人感叹“养孩不易”,有人觉得当下的教育消费不够理性。而这背后,也折射出了当下社会对“阶层”的焦虑感。
“如果不大力投资孩子的教育,他的未来可能连他的父辈都不如。”
“我的孩子要成为寒门中的‘贵子’。”
“别人都在给孩子报班,我不报就是拖了孩子后腿。”
……
这样的想法比比皆是。
最近,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小侄子的帖子火了。
这位小侄子年方十岁,聪明能干。全班第一,英语口语很棒,奥数、围棋、轮滑全面发展。
听起来是个父母教育很成功的典范。
然而小侄子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吓得小柯马上构思了一个知音体标题:“惊世骇俗!十岁男孩竟说父母配不上自己,这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这位网友没有爆完料就跑,而是继续贡献了其他细节:
小侄子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感觉被扒光衣服一样。
孩子的感知往往更加敏锐和直白。他所感受到的,都是他的父母、周围的环境有意无意间传递给他的信息。
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有能力的重要性,这些早早的领悟可能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他在懂得这些的同时,却没有同步地被教导“爱”的重要性,懂得关怀、付出、体谅的重要性。
所以他觉得父母在朋友圈晒他只是为了“炫耀”,想生二胎是“自私”,开十几万的车“太穷”……仿佛他仅仅十岁的人生里,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周遭的一切都很糟糕”。
许多家庭集中全家的资源培养孩子,为的就是孩子能通过学习成长,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进入较高的阶层。
这种“爱的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也是父母需要学习的。
信里说:
等你长大了,你会面对一个严肃的世界,所以趁着你还小,抓紧时间多去外面玩耍。
我们希望你和Max在旋转木上开心玩耍,直到骑过所有颜色的木马。
即使在梦乡里,你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你无限的爱。
童年是充满魔力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童年,所以不要为未来担心太多。
那些事情,留给爸爸妈妈,我们会尽力为你们这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可能比较实际的人会说:我们又不是扎克伯格,能拍着胸脯保证孩子不需要为未来担心。
是的,更多的普通家庭并不能毫无负担的向孩子保证他能“在旋转木上开心玩耍,直到骑过所有颜色的木马。”
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努力保证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爸爸妈妈对你无限的爱”。
-END-
文章资料综合自网络,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谁来保障上亿孩子的教育? | 社会科学报
戴锦华:空间与阶级的魔方 | 社会科学报
卢晓东:学习本是一种自由,却需要教育制度来安排 | 社会科学报
趣闻 | 教育:言传身教,看先祖如何教育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