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的散文家,其中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小的时候父亲早逝,哥哥被贬死在途中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因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刻苦读书。韩愈三次科举都失败了,第四次的时候登进士第,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被称为柳河东。其祖上世代为官,典型的官二代,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也是被株连的被贬官,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写下《永州八记》,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苏轼字子瞻,人称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字明允也就是苏轼他爹,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早起游荡放浪,之后才开始读书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辙字子由,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均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 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也是官二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并。之后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不久被外放越州,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浙江省宁波市)、亳州等知州。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代表作《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小的时候父亲早逝,哥哥被贬死在途中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因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刻苦读书。韩愈三次科举都失败了,第四次的时候登进士第,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被称为柳河东。其祖上世代为官,典型的官二代,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也是被株连的被贬官,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写下《永州八记》,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苏轼字子瞻,人称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字明允也就是苏轼他爹,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早起游荡放浪,之后才开始读书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辙字子由,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均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 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也是官二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并。之后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不久被外放越州,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浙江省宁波市)、亳州等知州。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代表作《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