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已经是2018年了,我却在早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仿佛是10年前的陈腔滥调。
这篇文章的标题如下:

看到这个标题,阿政大概能猜出文章的调性:
无非就是举一些“看喜羊羊后用平底锅打人”的例子,来论证——动漫文化扭曲青少年三观。
打开一看,果然如此。
我们来看下他的结论:

这类文章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家长看完后,拍着胸脯安心地说道:
原来如此,我的孩子是被动漫毁掉的啊,这不能怪我,都是动漫的错啊。
是的, 这都已经到了2018年了,但可怕的是,我们的家长一直在通过别人,认识自己的孩子
因为孩子不跟自己说话,孩子又喜欢动漫,于是得出结论——都怪动漫毁了自己的孩子。
同样的句式还可以造很多:游戏毁了自己的孩子,小说毁了自己的孩子,明星毁了自己的孩子
只有一个人不可能毁了自己的孩子——父母。
教育孩子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接触世界,难道不是家长的责任吗?
但是这篇文章,我不会痛斥父母的失责,挑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让他们获得一时的发泄爽感。
我只想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跟家长们聊聊——
你真的了解动漫吗?动漫文化真的是毒瘤吗?你想更好地理解、教育孩子吗?

先从那个标题说起——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一直在通过动漫认识世界
动漫,是动画 + 漫画的集合,并称为动漫。
通过动画、漫画认识世界,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
如果你觉得是,那么这个观点完全错误,甚至落后了国外一百年。
动画与漫画,其实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绝佳手段。
别不信,这在发达国家早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一点一点来看看:
一、幼儿时期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让人触目惊心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吗?
那起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引起父母刷屏的是什么?
是一个动画,一个科普教育动画。
美国How To Tell You Child(如何告诉你的孩子)机构制作预防性侵教育动画——

这则科普动画,通过最简单形象的卡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
当家长出现教育空缺之时(国内的性教育普遍落后),动画反而弥补了这个缺失。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儿童在成长阶段,更容易接纳、吸收画面信息——

这结论绝非凭空冒出来的,实际上,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幼儿园时期的数学课本。
当儿童第一次接触到数字这样的抽象概念之时,要如何去理解并学习?
答案是:用最直观的“有几个球”、“几顶帽子”这样的画面信息。
画面信息,是儿童教育领域最直观,最易于吸收的教育信息——

而画面信息的集大成之作是什么?
动画。
实际上,国外的儿童动画大都承担了学前教育、培养儿童习惯、甚至是塑造世界观、友情观这样的教育重任。
其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便是小猪佩奇——

二、儿童时期
小猪佩奇,这个有点像吹风机的小猪,却成为了风靡全球180个国家的学前教育动画。
不仅如此,这只萌萌的小猪还获奖无数——

事情源自与一位母亲的朋友圈,她这么说道:
“都是因为看了小猪佩奇,自己的孩子整天跳来跳去,还学猪叫”
这下引发了一众母亲的口诛笔伐,纷纷留言同意:
“是啊!自从看了小猪佩奇,孩子学猪叫,还喜欢跳泥坑!”

然而,这些话虽然看似正确,却无疑暴露了一个事实——
这些家长,压根就没和孩子一起看过这部动画。
他们将孩子甩到一边,用一部“听说最近很热门的动画”打发孩子,然后去忙自己的事情。
等到忙完想起孩子,却开始一脸茫然:孩子怎么开始跳跳跳,学猪叫了?
然而实际上,在《小猪佩奇》中,哪怕是跳泥坑这样的情节,也蕴含着非一般的教育智慧——

所谓的学前动画,不止是拍给孩子看的,更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看的。
然而中国的某些家长,并没有看到小猪佩奇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家庭教育、儿童成长等教育智慧。
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学猪叫,于是禁止孩子观看这部动画。
这样的行为,反而在孩子内心留下了深刻的抵触心理。
不了解,不重视,不学习——这大概就是多数国内的家长,对于动画的态度了吧。
三、少年时期
说完了动画,我们再来聊聊漫画。
一说起漫画,大家可能都觉得很low,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儿,但你知道吗——
漫画甚至能成为国礼。
别不相信,这件事就发生在前几天的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

什么?漫画也能当国礼?
实际上,漫画早就在欧美地区被认定为第九艺术,甚至被称为图像小说。
而这次成为国礼之一的《智者星球》,有着非同寻常的题材——哲学。

《智者星球》用各种幽默的故事,搭配历史上各种哲学家的介绍,
让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可谓是寓教于乐。
这样的漫画,对于少年读者的学习意义,相信不必我多言了吧?
无独有偶,漫画不仅能用来学习哲学,更能用来学习历史。
在漫画之国日本,就有这样学习历史的“漫画教材”——

这套20卷的“漫画版日本历史”,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到平成时代的历史。
并且这套“教材”,还采用了一众名家为之作画,可谓是众星云集。
岸本齐史、荒木飞呂彦、久保带人、和月伸宏、藤崎龙等著名漫画家,都是其中的明星作者。
以上的几个名字,也许家长们知之甚少,但在漫画爱好者看来,各个如雷贯耳。
试想,在这样的“明星效应”下,少年读者又怎会不对历史产生兴趣呢?

虽然这套漫画没有在国内发售,但是国内也有类似的寓教于乐的漫画。
我想,你应该听过蔡志忠老师的国学漫画。
《孔子说》、《庄子说》、《漫画大学》、《漫画中庸》、《漫画唐诗》等等。
这些将传统国学漫画化的书籍,无疑是给了那些不喜欢看文言文的少年读者, 一个全新的选择——

人们在少年时期,往往读图的兴趣,就会远大于阅读文字的兴趣。
更何况,现在我们本来就身处于一个信息化的读图时代。
所以不要把“读图”当成原罪,来给漫画和动画下肤浅的定义,并嗤之以鼻。
从上面的种种例子中不难发现,其实漫画、动画这些形式,可以承载丰富的题材与内容。
当然也许说完这些,还不足以使你消除偏见,但我并不着急,因为接下来我就会说到——
动漫对于青少年的三观塑造,其实有着关键的作用。
四、青少年时期
说到三观塑造,就不得不提到前两天的PGone事件。
一个侮辱死者、抄袭, 疑似吸毒、玩嫂子、绿大哥、歌词涉黄涉毒的“偶像明星”pgone,
却拥有一众愿意为他洗白,甚至愿意去自焚的00后粉丝。
而今天,我们聊的更加深入一点:
为何这样的劣质明星,却拥有一众青少年粉丝?
为何这些青少年粉丝的三观,会滑落到如此危险的深渊?

这一切,要从青少年时期的特殊节点说起——叛逆期。
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会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
但由于在客观条件下,他们的物质需求仍需父母满足,因此产生了“我想脱离父母掌控,但又没法离开父母”的矛盾冲突。
在这样的矛盾下,他们有一个出路,那就是寻找精神上的偶像,来满足自己的叛逆需求。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明星粉丝,都以青少年群体为主。
再想一想pg one最初的形象,嘻哈达人,又潮又酷,敢于DISS所有参赛选手。
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与叛逆期的精神内核相符合,因此在青少年间圈粉无数。
只是这些粉丝因为年纪太小,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
明星在舞台上的形象,是被塑造出来的。
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人设,甚至是语言与行为,都不足以完全描述明星本人的真实情况。
说白了, 此人真相到底如何,粉丝无从得知。
而当真相一次次被挖掘出来,才有了娱乐圈一次次所谓的“人设崩塌”。
从之前的薛之谦,到这次的PGone,莫不如此。
但当真实消息传来时,部分粉丝由于对明星崇拜已久,内心早已失去了理智的判断。
在盲目崇拜的影响下,粉丝们宁愿用一个个拙劣的借口为其掩护,甚至在内心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才出现了之前的“吸毒不算什么”的言论,让人不禁感慨一句——有这样的偶像,三观想不歪都难啊。
回到动漫,很多动漫爱好者在青少年时期,也会将动漫中的角色当做是偶像来崇拜。
偶像的树立无可厚非,就像我之前所说,这本身就是叛逆期中的一个自然选择。
但是讲真,把动漫角色当偶像,远胜于把明星当偶像。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把纸片人当偶像,还强过把真人当偶像了?
实际上,我们用很简单的例子便可以说明:
为什么京东、淘宝、腾讯这些大型企业,都喜欢用一个卡通角色作为企业形象呢?
道理非常简单,他们不敢用真人。
无论是多么热门,影响力多么大的明星,都有“人设崩塌”,“年龄老化”,甚至是“离世”的风险。
甚至我们假设,如果淘宝把一个明星当做企业形象代言人,结果某天群众发现——他竟然在京东上买东西!!
那岂不是很尴尬?
所以说,动漫角色相较于真人,拥有三个极其出色的优点:
而读者对于动漫角色的印象,就定格在这部作品完结的那一秒。

因此动漫角色不会像明星那样,随时面临人设崩塌的危险。
更何况,这个角色的一切成长历程、转变经过,都呈现在作品之中了。
没有所谓的隐瞒,也没有任何欺骗,那个角色全部呈现在了观众眼中,烙印在了读者心里。
孩子喜欢上这样的角色, 总比喜欢上随时会变的明星,更加让人来的放心吧?
至于如果你问我,动漫角色都有哪些?是不是有非常不好的角色啊?孩子看了跟着学怎么办?
那么我只想告诉你最后两件事——
第一: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多,也是诞生过最多动漫名作的杂志,叫做《少年JUMP》。
而这个杂志对其作品,一般有三大原则要求:
友情、努力、胜利。

第二:
文学作品之内,尚有绳营苟且之辈。
电影形式之中,尚有色情三级题材。
那么请问一句,是读文学会让人变坏,还是看电影会让人变坏?
动漫这种形式,与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包罗万象。
我固然可以列出一切血腥恐怖的动漫题材,告诉你动漫犹如毒蛇,避之不及。
我当然也可以列出一切美好感人的动漫作品,告诉你动漫歌颂美好,励志无比
但这些都是我跟你讲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言辞,是我刻意选择的例证。
你真正应该问的人,不是自己的孩子吗?
问问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动漫。
问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喜欢这部动漫。
问问自己的孩子,喜欢的这部动漫给他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可怕的事情,并不是你的孩子喜欢上了动漫,或者通过动漫认识了世界。
真正可怕的是,由于你的偏见,你终于发现有一天——
他连真心话,都不敢跟你说了。
这篇文章的标题如下:

看到这个标题,阿政大概能猜出文章的调性:
无非就是举一些“看喜羊羊后用平底锅打人”的例子,来论证——动漫文化扭曲青少年三观。
打开一看,果然如此。
我们来看下他的结论:

这类文章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家长看完后,拍着胸脯安心地说道:
原来如此,我的孩子是被动漫毁掉的啊,这不能怪我,都是动漫的错啊。
是的, 这都已经到了2018年了,但可怕的是,我们的家长一直在通过别人,认识自己的孩子
因为孩子不跟自己说话,孩子又喜欢动漫,于是得出结论——都怪动漫毁了自己的孩子。
同样的句式还可以造很多:游戏毁了自己的孩子,小说毁了自己的孩子,明星毁了自己的孩子
只有一个人不可能毁了自己的孩子——父母。
教育孩子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接触世界,难道不是家长的责任吗?
但是这篇文章,我不会痛斥父母的失责,挑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让他们获得一时的发泄爽感。
我只想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跟家长们聊聊——
你真的了解动漫吗?动漫文化真的是毒瘤吗?你想更好地理解、教育孩子吗?

先从那个标题说起——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一直在通过动漫认识世界
动漫,是动画 + 漫画的集合,并称为动漫。
通过动画、漫画认识世界,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
如果你觉得是,那么这个观点完全错误,甚至落后了国外一百年。
动画与漫画,其实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绝佳手段。
别不信,这在发达国家早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一点一点来看看:
一、幼儿时期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让人触目惊心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吗?
那起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引起父母刷屏的是什么?
是一个动画,一个科普教育动画。
美国How To Tell You Child(如何告诉你的孩子)机构制作预防性侵教育动画——

这则科普动画,通过最简单形象的卡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现实:
当家长出现教育空缺之时(国内的性教育普遍落后),动画反而弥补了这个缺失。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儿童在成长阶段,更容易接纳、吸收画面信息——

这结论绝非凭空冒出来的,实际上,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幼儿园时期的数学课本。
当儿童第一次接触到数字这样的抽象概念之时,要如何去理解并学习?
答案是:用最直观的“有几个球”、“几顶帽子”这样的画面信息。
画面信息,是儿童教育领域最直观,最易于吸收的教育信息——

而画面信息的集大成之作是什么?
动画。
实际上,国外的儿童动画大都承担了学前教育、培养儿童习惯、甚至是塑造世界观、友情观这样的教育重任。
其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便是小猪佩奇——

二、儿童时期
小猪佩奇,这个有点像吹风机的小猪,却成为了风靡全球180个国家的学前教育动画。
不仅如此,这只萌萌的小猪还获奖无数——
然而这样一部既得到了官方认可,又深受观众喜爱,甚至被做成了各种表情包的作品,却被中国的家长们嫌弃了——
2005年法国Annecy国际动画展Cristal奖「最佳电视制作」
意大利Pulcinella奖「最佳幼儿影集」「年度最佳欧洲节目」等等。

事情源自与一位母亲的朋友圈,她这么说道:
“都是因为看了小猪佩奇,自己的孩子整天跳来跳去,还学猪叫”
这下引发了一众母亲的口诛笔伐,纷纷留言同意:
“是啊!自从看了小猪佩奇,孩子学猪叫,还喜欢跳泥坑!”

然而,这些话虽然看似正确,却无疑暴露了一个事实——
这些家长,压根就没和孩子一起看过这部动画。
他们将孩子甩到一边,用一部“听说最近很热门的动画”打发孩子,然后去忙自己的事情。
等到忙完想起孩子,却开始一脸茫然:孩子怎么开始跳跳跳,学猪叫了?
然而实际上,在《小猪佩奇》中,哪怕是跳泥坑这样的情节,也蕴含着非一般的教育智慧——

所谓的学前动画,不止是拍给孩子看的,更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看的。
然而中国的某些家长,并没有看到小猪佩奇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家庭教育、儿童成长等教育智慧。
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学猪叫,于是禁止孩子观看这部动画。
这样的行为,反而在孩子内心留下了深刻的抵触心理。
不了解,不重视,不学习——这大概就是多数国内的家长,对于动画的态度了吧。
三、少年时期
说完了动画,我们再来聊聊漫画。
一说起漫画,大家可能都觉得很low,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儿,但你知道吗——
漫画甚至能成为国礼。
别不相信,这件事就发生在前几天的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

什么?漫画也能当国礼?
实际上,漫画早就在欧美地区被认定为第九艺术,甚至被称为图像小说。
而这次成为国礼之一的《智者星球》,有着非同寻常的题材——哲学。

《智者星球》用各种幽默的故事,搭配历史上各种哲学家的介绍,
让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可谓是寓教于乐。
这样的漫画,对于少年读者的学习意义,相信不必我多言了吧?
无独有偶,漫画不仅能用来学习哲学,更能用来学习历史。
在漫画之国日本,就有这样学习历史的“漫画教材”——

这套20卷的“漫画版日本历史”,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到平成时代的历史。
并且这套“教材”,还采用了一众名家为之作画,可谓是众星云集。
岸本齐史、荒木飞呂彦、久保带人、和月伸宏、藤崎龙等著名漫画家,都是其中的明星作者。
以上的几个名字,也许家长们知之甚少,但在漫画爱好者看来,各个如雷贯耳。
试想,在这样的“明星效应”下,少年读者又怎会不对历史产生兴趣呢?

虽然这套漫画没有在国内发售,但是国内也有类似的寓教于乐的漫画。
我想,你应该听过蔡志忠老师的国学漫画。
《孔子说》、《庄子说》、《漫画大学》、《漫画中庸》、《漫画唐诗》等等。
这些将传统国学漫画化的书籍,无疑是给了那些不喜欢看文言文的少年读者, 一个全新的选择——

人们在少年时期,往往读图的兴趣,就会远大于阅读文字的兴趣。
更何况,现在我们本来就身处于一个信息化的读图时代。
所以不要把“读图”当成原罪,来给漫画和动画下肤浅的定义,并嗤之以鼻。
从上面的种种例子中不难发现,其实漫画、动画这些形式,可以承载丰富的题材与内容。
当然也许说完这些,还不足以使你消除偏见,但我并不着急,因为接下来我就会说到——
动漫对于青少年的三观塑造,其实有着关键的作用。
四、青少年时期
说到三观塑造,就不得不提到前两天的PGone事件。
一个侮辱死者、抄袭, 疑似吸毒、玩嫂子、绿大哥、歌词涉黄涉毒的“偶像明星”pgone,
却拥有一众愿意为他洗白,甚至愿意去自焚的00后粉丝。
而今天,我们聊的更加深入一点:
为何这样的劣质明星,却拥有一众青少年粉丝?
为何这些青少年粉丝的三观,会滑落到如此危险的深渊?

这一切,要从青少年时期的特殊节点说起——叛逆期。
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会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
但由于在客观条件下,他们的物质需求仍需父母满足,因此产生了“我想脱离父母掌控,但又没法离开父母”的矛盾冲突。
在这样的矛盾下,他们有一个出路,那就是寻找精神上的偶像,来满足自己的叛逆需求。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明星粉丝,都以青少年群体为主。
再想一想pg one最初的形象,嘻哈达人,又潮又酷,敢于DISS所有参赛选手。
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与叛逆期的精神内核相符合,因此在青少年间圈粉无数。
只是这些粉丝因为年纪太小,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
明星在舞台上的形象,是被塑造出来的。
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人设,甚至是语言与行为,都不足以完全描述明星本人的真实情况。
说白了, 此人真相到底如何,粉丝无从得知。
而当真相一次次被挖掘出来,才有了娱乐圈一次次所谓的“人设崩塌”。
从之前的薛之谦,到这次的PGone,莫不如此。
但当真实消息传来时,部分粉丝由于对明星崇拜已久,内心早已失去了理智的判断。
在盲目崇拜的影响下,粉丝们宁愿用一个个拙劣的借口为其掩护,甚至在内心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才出现了之前的“吸毒不算什么”的言论,让人不禁感慨一句——有这样的偶像,三观想不歪都难啊。
回到动漫,很多动漫爱好者在青少年时期,也会将动漫中的角色当做是偶像来崇拜。
偶像的树立无可厚非,就像我之前所说,这本身就是叛逆期中的一个自然选择。
但是讲真,把动漫角色当偶像,远胜于把明星当偶像。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把纸片人当偶像,还强过把真人当偶像了?
实际上,我们用很简单的例子便可以说明:
为什么京东、淘宝、腾讯这些大型企业,都喜欢用一个卡通角色作为企业形象呢?
道理非常简单,他们不敢用真人。
无论是多么热门,影响力多么大的明星,都有“人设崩塌”,“年龄老化”,甚至是“离世”的风险。
甚至我们假设,如果淘宝把一个明星当做企业形象代言人,结果某天群众发现——他竟然在京东上买东西!!
那岂不是很尴尬?
所以说,动漫角色相较于真人,拥有三个极其出色的优点:
当动漫角色被设计出来的那一刻,他(她)的形象就是基本固定的了(除非作者自己让角色崩盘),角色所呈现出的特质,也掌握在创作者的手中。
●稳定性
●可控性
●真实性
而读者对于动漫角色的印象,就定格在这部作品完结的那一秒。

因此动漫角色不会像明星那样,随时面临人设崩塌的危险。
更何况,这个角色的一切成长历程、转变经过,都呈现在作品之中了。
没有所谓的隐瞒,也没有任何欺骗,那个角色全部呈现在了观众眼中,烙印在了读者心里。
孩子喜欢上这样的角色, 总比喜欢上随时会变的明星,更加让人来的放心吧?
至于如果你问我,动漫角色都有哪些?是不是有非常不好的角色啊?孩子看了跟着学怎么办?
那么我只想告诉你最后两件事——
第一: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多,也是诞生过最多动漫名作的杂志,叫做《少年JUMP》。
而这个杂志对其作品,一般有三大原则要求:
友情、努力、胜利。

第二:
文学作品之内,尚有绳营苟且之辈。
电影形式之中,尚有色情三级题材。
那么请问一句,是读文学会让人变坏,还是看电影会让人变坏?
动漫这种形式,与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包罗万象。
我固然可以列出一切血腥恐怖的动漫题材,告诉你动漫犹如毒蛇,避之不及。
我当然也可以列出一切美好感人的动漫作品,告诉你动漫歌颂美好,励志无比
但这些都是我跟你讲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言辞,是我刻意选择的例证。
你真正应该问的人,不是自己的孩子吗?
问问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动漫。
问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喜欢这部动漫。
问问自己的孩子,喜欢的这部动漫给他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可怕的事情,并不是你的孩子喜欢上了动漫,或者通过动漫认识了世界。
真正可怕的是,由于你的偏见,你终于发现有一天——
他连真心话,都不敢跟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