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徐锦江的第一印象都定格在一些经典的狠角色上,他饰演的很多经典的角色虽然大多是配角,但演的都是出神入化,好像这个角色都是为他量身定做一样,大多数人都说因为他的长相确实不适合演好人角色,这或许就是观众脑海中长期灌输的印象。
虽然现在已经渐渐退隐演艺圈,但他的热度却丝毫不减,他是中国版的“圣诞老人”,也是杰森.摩玛的中国兄弟。
对于这样的调侃,徐锦江也跟风道:“海王是我兄弟”,他似乎就是一位宝藏大叔,因为他的脸真是万能的。
大器晚成的艺术者娱乐圈中最深情的艺术家。
但玩笑归玩笑,当我们深入他的意境去了解他,外表与他的才华不成正比,粗狂的外表下有一颗极其细腻的心。
徐锦江在2015年的在北京的第一次画展中让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大器晚成的他,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
用他的话说,演戏只是为了生活所迫,而画画才是我的职业生涯。
徐锦江青年时跟随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门下学习绘画,后毕业于广州美院,由于长期把精力放在绘画上,成家后的他并没有多少积蓄,这迫使他放下了自己的画笔,当过画廊的人体男模,因为这样还和自己妹妹彻底决裂,但最后选择了走上了演艺这条道路。
在剧组里因为长相问题,长期以来他接的角色都是一些配角,但是为了生活他什么样的戏都接,有时一年连续拍13部剧。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徐锦江失去了当初的那份热情,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走不出抑郁症。
再有一次和关山月的女儿关怡聊天中,关怡鼓励他重新拿起画笔,这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最后干脆推掉所有剧本专注画画。
他渴望重新拿起他的画笔延续他曾经的那份初心,他渴望重新认识自己。
他重新拿起画笔把自己锁在画室中,他画了许多飞禽走兽,人物风景,还雕刻了许多人物雕像,无论是哪样作品都显得孤零零的,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写照吧。
在这种孤独感中,慢慢从抑郁中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生命充满了色彩。
在经过岁月的沉淀中,徐锦江深刻感受到到了生活给予他的意义,他的作品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他用了一句话评价自己的经历,“剪不断理还乱”,经过了半生才参透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他的绘画能力也得到了许多大师的肯定,其中他的一副《扎松劲罗杉》在北京的一次画展中有一位台北的收藏家愿意出700万台币收购此画。
在巴黎的画展中,画展出后吸引了大批巴黎市民的注意,有收藏者愿意以“2万8一平”的价格收购,他都选择了拒绝,这充分展示了画作的技艺高超。
他的画在举办画展之前就已经被官方所认可,中国邮政就曾发表过一套徐锦江的邮票,可以看出他的真正实力,对他的简介就是“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因为我不够执着,我不够专一,我不够用一生的时间去耗尽一件事。
为了专心做好绘画,他还安徽蚌埠龙子湖建了一座艺术中心帮助更多青年艺术间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艺术中心涵盖了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范围的艺术展示,这里汇集了各个有梦想的青年人,徐锦江说:“我想给他们一些信心,让他们被认同,我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坚持下去”。
就像徐锦江对自己的人生独白一样:“人走到一段时间,应该给自己一个重生,只是说你敢不敢去面对”。
费尔南德·莱热以浓重的原色调、机械般的形状和简单的粗线条轮廓描绘二十世纪奔忙的生活,他是最早的立体主义运动领袖之一。代表作品有《城市》《三名妇女》《黑色背景下的司机》和《伟大的天堂》。
1881年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在法国诺曼底的阿尔让唐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养牛的农场主,但在莱热三岁时就突然去世了。1897年高中毕业后,莱热来到卡恩做了两年建筑师学徒。之后又来到巴黎,找了一份建筑绘图员的工作谋生,同时在照相馆里兼职修照片。
《机械师》
1902年在就读巴黎的装饰美术学院之后莱热报考了著名的高等美术学院,但他不幸落选改以旁听生的身份上课。三年的学习下来莱热不仅没觉得有所收获,还认为自己度过了“三年空洞且无用的日子”。1906年莱热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搬到了科西嘉岛居住,从这时莱热才正式开始了他的绘画创作。这时期的莱热受到了各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野兽派,而他简化人类外貌的艺术方式不免让人联想到保罗·塞尚的创作风格。1907年莱热卖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作品。第二年莱热重返巴黎,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回来后的他竟然将大部分的早期作品都付之一炬了。
《城市研究》
1909年莱热住进了巴黎蒙帕纳斯地区一栋外号叫“蜂巢”的公寓。而这里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巴黎现代艺术除蒙马特之外的另一个中心。和莱热一起居住在这里的还有艺术家德劳内,夏加尔和索廷。在1911年的独立画家沙龙展上,莱热第一次将他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森林里的裸体》公开展览。这幅作品的色彩相对单调,而画面中的三个壮硕的身体要仔细分辨才能看出来。人物和树木被分解成柱体、锥体,再重新组合。有人称这样的画法为管体主义,但莱热并不满意这样的评价。他要达到的是将塞尚绘画的几何模式化推到极致。
莱热认为美感不只存在于特定的艺术创作,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机械装置和制造中。于是这位艺术家与自己所处的周遭世界积极互动,并不断在绘画形式上进行多种实验。莱热曾花了一个小时仔细观察一个店员如何在橱窗里将十七件马甲布置好。他认为店员的行为也许只是本着商业目的去做的,但这样的布置行为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了每个人的本能审美,莱热所追求的是现代生活中的朴实艺术。
《森林里的裸体》
在《抽烟的人》这幅作品中,莱热将突出的烟圈转化成了立体派的平面效果,到了1913年,他的作品充满了轮廓清晰,多使用基础颜色的圆锥体。虽然这个时期他的一些作品还带有强烈的具象派风格,但是其他作品,特别是《形式的对比》,还都是充满了活力、传递现代生活能量的纯粹抽象作品。
《三个女人(丰盛的午餐)》
莱热的巨幅油画《三个女子》,充分反映了他的艺术追求。这幅画以纪念碑式的尺寸表现了三个现代女工的形象。她们看上去神情漠然,毫无个性,正一动不动地凝视观者。画家将她们表现得仿佛是用铁管、螺钉和铆钉拼合而成,在严整、挺直的矩形背景衬托下,显得僵硬、呆板,有如机器人一般。在这里,莱热似乎对运动不感兴趣,而一心追求某种静止的画面效果。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不动的,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这三个女工的形象在造型上让人不免想起西方传统绘画中的一些女神形象。也许,莱热是想借传统的母题,来象征现代:工业社会的女神。
《抽烟的人》
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的莱热在动员下也上了前线。莱热在后来的回忆中曾讲到这战场上的四年时光,“他在瞬息间忽然理解了一个眩目的现实。不是作为一个画家,而是作为一个工兵,他平等地联系在诸如矿工,劳工和工匠等法国普通民之中。”面对着大口径加农炮的后座,莱热为白色日光照耀下的金属机械呈现的景象而震惊。莱热说:“这足以让他忘却以前所有的抽象艺术。”
《形式与对比》
作为具有莱热的战场经历,使他与他人之间连带感以及对艺术的爱恋变得不可动摇。虽然他的画风发生着各种变化,但代表他作品特征的通俗的意图、明快的色彩、明朗的气氛和有力的形体却没有改变。但即便是在战地中他也没有中断绘画,在这期间,莱热以战友同伴们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战争后,莱热回到巴黎,他决心要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现代的、大众化的主题
《机械师》
1920年莱热创作了作品《机械师》,而推进器及其他机械部件也都进入到了莱热的画面中。从1927年开始,莱热的作品风格又开始发生转变。这在作品《两姐妹》和《亚当和夏娃》中就看到。他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把条纹泳衣穿到了亚当身上。
《亚当与夏娃》
莱热没有像立体派别的画家那样朝抽象的路子上走,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他热情地表现那些联系着现代文明的机械的面貌,表现那些普通的劳动者。难怪会有人说:“如果不是在莱热的作品中,又到哪儿去寻找工人和农民,到哪儿寻找耶有节奏的机器歌唱,工厂那毛糙的博爱和置身乡间的平凡愉快呢?”在立体主义运动中,莱热并不是完全置身其中的人物,但他无疑是该流派的一个核心者,他的那些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形象上都与现代工业文明有着紧密联系的绘画作品,造型清晰,色彩鲜明,在立体派绘画中别具一格。
《莱热(向雅克·路易·大卫致敬)》
莱热在美国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纽约的霓虹灯又成了他新的创作源泉。当他看到百老汇的街上行人们在霓虹灯的照耀下不断改变颜色时,他体会到了色彩的真实存在。“我被百老汇的霓虹灯广告牌所震惊,你正在那和人说话,突然间他就变成了蓝色,然后颜色慢慢变淡,突然他又变成了红色或者黄色。”1946年回到法国后,这个时期他又创作了很多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画作,也有描绘了杂技演员,建筑师,潜水员和乡村郊游等生活场景的画作。他还在雷诺工厂餐厅中为各个阶层的民众展示他的作品。蓝天白云和电缆架上工作的人们,有人说《建筑工人》是莱热绘画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未来的愿景。
《建筑工人》
晚年,莱热使用各种表现媒介,创作了可以说具有纪念碑规模的宏大作品,淋漓尽致地发挥着他的才能。1955年八月,七十四岁的莱热因突发心脏病在家中去世。费尔南德·莱热是一位将先锋派的画风、艺术必须是通俗易懂的信念、对同时代社会和未来抱有乐观的幻想融合为一体的20世纪法国画家。
2018年11月泰特美术馆将展出这位大艺术家的五十多件作品,这其中也包括他1924的实验电影作品《机械芭蕾》。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莱热眼中的现代生活,是莱热眼中大都市的喧嚣和节奏。
虽然现在已经渐渐退隐演艺圈,但他的热度却丝毫不减,他是中国版的“圣诞老人”,也是杰森.摩玛的中国兄弟。
对于这样的调侃,徐锦江也跟风道:“海王是我兄弟”,他似乎就是一位宝藏大叔,因为他的脸真是万能的。
大器晚成的艺术者娱乐圈中最深情的艺术家。
但玩笑归玩笑,当我们深入他的意境去了解他,外表与他的才华不成正比,粗狂的外表下有一颗极其细腻的心。
徐锦江在2015年的在北京的第一次画展中让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大器晚成的他,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
用他的话说,演戏只是为了生活所迫,而画画才是我的职业生涯。
徐锦江青年时跟随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门下学习绘画,后毕业于广州美院,由于长期把精力放在绘画上,成家后的他并没有多少积蓄,这迫使他放下了自己的画笔,当过画廊的人体男模,因为这样还和自己妹妹彻底决裂,但最后选择了走上了演艺这条道路。
在剧组里因为长相问题,长期以来他接的角色都是一些配角,但是为了生活他什么样的戏都接,有时一年连续拍13部剧。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徐锦江失去了当初的那份热情,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走不出抑郁症。
再有一次和关山月的女儿关怡聊天中,关怡鼓励他重新拿起画笔,这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最后干脆推掉所有剧本专注画画。
他渴望重新拿起他的画笔延续他曾经的那份初心,他渴望重新认识自己。
他重新拿起画笔把自己锁在画室中,他画了许多飞禽走兽,人物风景,还雕刻了许多人物雕像,无论是哪样作品都显得孤零零的,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写照吧。
在这种孤独感中,慢慢从抑郁中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生命充满了色彩。
在经过岁月的沉淀中,徐锦江深刻感受到到了生活给予他的意义,他的作品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他用了一句话评价自己的经历,“剪不断理还乱”,经过了半生才参透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他的绘画能力也得到了许多大师的肯定,其中他的一副《扎松劲罗杉》在北京的一次画展中有一位台北的收藏家愿意出700万台币收购此画。
在巴黎的画展中,画展出后吸引了大批巴黎市民的注意,有收藏者愿意以“2万8一平”的价格收购,他都选择了拒绝,这充分展示了画作的技艺高超。
他的画在举办画展之前就已经被官方所认可,中国邮政就曾发表过一套徐锦江的邮票,可以看出他的真正实力,对他的简介就是“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因为我不够执着,我不够专一,我不够用一生的时间去耗尽一件事。
为了专心做好绘画,他还安徽蚌埠龙子湖建了一座艺术中心帮助更多青年艺术间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艺术中心涵盖了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范围的艺术展示,这里汇集了各个有梦想的青年人,徐锦江说:“我想给他们一些信心,让他们被认同,我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坚持下去”。
就像徐锦江对自己的人生独白一样:“人走到一段时间,应该给自己一个重生,只是说你敢不敢去面对”。
费尔南德·莱热以浓重的原色调、机械般的形状和简单的粗线条轮廓描绘二十世纪奔忙的生活,他是最早的立体主义运动领袖之一。代表作品有《城市》《三名妇女》《黑色背景下的司机》和《伟大的天堂》。
1881年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éger)在法国诺曼底的阿尔让唐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养牛的农场主,但在莱热三岁时就突然去世了。1897年高中毕业后,莱热来到卡恩做了两年建筑师学徒。之后又来到巴黎,找了一份建筑绘图员的工作谋生,同时在照相馆里兼职修照片。
《机械师》
1902年在就读巴黎的装饰美术学院之后莱热报考了著名的高等美术学院,但他不幸落选改以旁听生的身份上课。三年的学习下来莱热不仅没觉得有所收获,还认为自己度过了“三年空洞且无用的日子”。1906年莱热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搬到了科西嘉岛居住,从这时莱热才正式开始了他的绘画创作。这时期的莱热受到了各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野兽派,而他简化人类外貌的艺术方式不免让人联想到保罗·塞尚的创作风格。1907年莱热卖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作品。第二年莱热重返巴黎,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回来后的他竟然将大部分的早期作品都付之一炬了。
《城市研究》
1909年莱热住进了巴黎蒙帕纳斯地区一栋外号叫“蜂巢”的公寓。而这里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巴黎现代艺术除蒙马特之外的另一个中心。和莱热一起居住在这里的还有艺术家德劳内,夏加尔和索廷。在1911年的独立画家沙龙展上,莱热第一次将他的立体主义绘画作品《森林里的裸体》公开展览。这幅作品的色彩相对单调,而画面中的三个壮硕的身体要仔细分辨才能看出来。人物和树木被分解成柱体、锥体,再重新组合。有人称这样的画法为管体主义,但莱热并不满意这样的评价。他要达到的是将塞尚绘画的几何模式化推到极致。
莱热认为美感不只存在于特定的艺术创作,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机械装置和制造中。于是这位艺术家与自己所处的周遭世界积极互动,并不断在绘画形式上进行多种实验。莱热曾花了一个小时仔细观察一个店员如何在橱窗里将十七件马甲布置好。他认为店员的行为也许只是本着商业目的去做的,但这样的布置行为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了每个人的本能审美,莱热所追求的是现代生活中的朴实艺术。
《森林里的裸体》
在《抽烟的人》这幅作品中,莱热将突出的烟圈转化成了立体派的平面效果,到了1913年,他的作品充满了轮廓清晰,多使用基础颜色的圆锥体。虽然这个时期他的一些作品还带有强烈的具象派风格,但是其他作品,特别是《形式的对比》,还都是充满了活力、传递现代生活能量的纯粹抽象作品。
《三个女人(丰盛的午餐)》
莱热的巨幅油画《三个女子》,充分反映了他的艺术追求。这幅画以纪念碑式的尺寸表现了三个现代女工的形象。她们看上去神情漠然,毫无个性,正一动不动地凝视观者。画家将她们表现得仿佛是用铁管、螺钉和铆钉拼合而成,在严整、挺直的矩形背景衬托下,显得僵硬、呆板,有如机器人一般。在这里,莱热似乎对运动不感兴趣,而一心追求某种静止的画面效果。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不动的,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这三个女工的形象在造型上让人不免想起西方传统绘画中的一些女神形象。也许,莱热是想借传统的母题,来象征现代:工业社会的女神。
《抽烟的人》
1914年当第一次世界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的莱热在动员下也上了前线。莱热在后来的回忆中曾讲到这战场上的四年时光,“他在瞬息间忽然理解了一个眩目的现实。不是作为一个画家,而是作为一个工兵,他平等地联系在诸如矿工,劳工和工匠等法国普通民之中。”面对着大口径加农炮的后座,莱热为白色日光照耀下的金属机械呈现的景象而震惊。莱热说:“这足以让他忘却以前所有的抽象艺术。”
《形式与对比》
作为具有莱热的战场经历,使他与他人之间连带感以及对艺术的爱恋变得不可动摇。虽然他的画风发生着各种变化,但代表他作品特征的通俗的意图、明快的色彩、明朗的气氛和有力的形体却没有改变。但即便是在战地中他也没有中断绘画,在这期间,莱热以战友同伴们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战争后,莱热回到巴黎,他决心要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现代的、大众化的主题
《机械师》
1920年莱热创作了作品《机械师》,而推进器及其他机械部件也都进入到了莱热的画面中。从1927年开始,莱热的作品风格又开始发生转变。这在作品《两姐妹》和《亚当和夏娃》中就看到。他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把条纹泳衣穿到了亚当身上。
《亚当与夏娃》
莱热没有像立体派别的画家那样朝抽象的路子上走,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他热情地表现那些联系着现代文明的机械的面貌,表现那些普通的劳动者。难怪会有人说:“如果不是在莱热的作品中,又到哪儿去寻找工人和农民,到哪儿寻找耶有节奏的机器歌唱,工厂那毛糙的博爱和置身乡间的平凡愉快呢?”在立体主义运动中,莱热并不是完全置身其中的人物,但他无疑是该流派的一个核心者,他的那些无论在主题还是在形象上都与现代工业文明有着紧密联系的绘画作品,造型清晰,色彩鲜明,在立体派绘画中别具一格。
《莱热(向雅克·路易·大卫致敬)》
莱热在美国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纽约的霓虹灯又成了他新的创作源泉。当他看到百老汇的街上行人们在霓虹灯的照耀下不断改变颜色时,他体会到了色彩的真实存在。“我被百老汇的霓虹灯广告牌所震惊,你正在那和人说话,突然间他就变成了蓝色,然后颜色慢慢变淡,突然他又变成了红色或者黄色。”1946年回到法国后,这个时期他又创作了很多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画作,也有描绘了杂技演员,建筑师,潜水员和乡村郊游等生活场景的画作。他还在雷诺工厂餐厅中为各个阶层的民众展示他的作品。蓝天白云和电缆架上工作的人们,有人说《建筑工人》是莱热绘画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未来的愿景。
《建筑工人》
晚年,莱热使用各种表现媒介,创作了可以说具有纪念碑规模的宏大作品,淋漓尽致地发挥着他的才能。1955年八月,七十四岁的莱热因突发心脏病在家中去世。费尔南德·莱热是一位将先锋派的画风、艺术必须是通俗易懂的信念、对同时代社会和未来抱有乐观的幻想融合为一体的20世纪法国画家。
2018年11月泰特美术馆将展出这位大艺术家的五十多件作品,这其中也包括他1924的实验电影作品《机械芭蕾》。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莱热眼中的现代生活,是莱热眼中大都市的喧嚣和节奏。
[ 此帖被花开那年丶在2019-05-04 19: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