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穷居葫芦庙的贾雨村曾对月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脂砚斋此处批注:表过黛玉,紧接上宝钗。
之前,不甚解此脂批。如今细细品读冷香丸一回,才发现脂砚斋评得巧、悟得透,表宝钗实有两层意思。表层之意,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引出薛宝钗出场;深层之意,对后文薛宝钗提前下评语,待时飞,等待时机,借力而上,达到已看准的青云目标。
作者好像是怕读者不明“钗在奁内待时飞”的寓意,再次在第五回冷香丸的描述里作以暗示。
先不说这海上仙方冷香丸有多可巧、有多琐碎、有多异香异气,单看这病和这药,一个是热毒,一个是冷香,内热外冷,不正是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吗?
脂砚斋对“热毒”批注:“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凡心”是充满欲望的世俗之心。“孽火”是对世俗欲望的热衷追求。薛宝钗的内热便集中表现在她对更高人生目标的追求,对功名利禄的热衷。
其一,薛宝钗是个有雄心大志的人,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将她的自信、渴望暴露无遗。她进京的目的是待选入宫,她有最高等级的向往---皇宫。
贾宝玉把她比作杨贵妃,惹得她勃然大怒,如果没有落选在前,如果她对入宫不那么在意,怎么会一改素日的端庄,变得尖酸刻薄,其心昭然。
其二,她热衷于规劝宝玉学些仕途经济之道,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当待选入宫落下帷幕,金玉良缘走上台前,她便将人生追求寄托在宝玉身上。
其三,她还热衷于人情世故,刻意赢得“生前身后名”。“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便是贾府上下对她的一片赞声。
宝钗这个“热”是需要用“冷”去压抑、去克制的,曹雪芹让她服用冷香丸是表象,“冷”的实质则是封建礼教。
薛宝钗住的是雪洞一般的屋子,穿的是半旧的衣服,从不爱那些花儿粉儿的,刘姥姥惹得众人笑态百出,唯独她不笑。
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不说不该说的话,从不惹任何人。为了迎合高层,假意逢迎,虚伪应付,甚至说假话。在涉及到个人安危的情况下,她为了保护自己而损人利己、嫁祸于人。
她处处安分,谨守勤俭美德,行为举止严遵封建礼仪要求,外在总给人一种冷淡之感,像冷香丸凉森森、甜丝丝。
“源易缘”认为,不管内热也好,外冷也罢,薛宝钗的冷热行为都应了贾雨村的那个字“时”。她的一切行为看似恪守礼教、轻描淡写,但背后却极具目的性,因为她总在“待时”“合时”“适时”。
“待时”,便是等待“直上青云”的时机。待选入宫是时机之一,落选失去这一时机后,便选择另一时机,转向贾府的宝二爷,苦心经营金玉良缘之说,等待走上“宝二奶奶”的位置。
“合时”,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说恰当的话。
金钏投井后,为宽慰王夫人的心,宝钗竟然说金钏是失脚掉下去的,是个糊涂人,不值得可惜。因为她明白,此时减轻王夫人的负罪感最为重要,这个时机用好了,她在王夫的心中的地位自然更上一层楼。
听到袭人抱怨宝玉不听劝时,她马上警觉这个丫鬟有些识见。接着便展开攻势,套问年纪家乡,留神窥察言语志量,之后更是频频交往,不就有了与午睡的宝玉独处一室的机会,不就有了探听宝玉消息的机会么?
还有戏蝴蝶,碰巧听到红玉和坠儿的私房话,她灵机嫁祸给黛玉,把自己择得一干二净,让黛玉躺着中枪,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适时”,便是对封建礼教的严格遵守,她明白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规范要求,为适应这个时代的楷模,她守妇道、遵孝道,连吃穿用具、笑谈举止都把自己局限于礼的束缚下。因为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未来才能“更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薛宝钗雄心勃勃的样子。“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是贾雨村自持才华、远大抱负的吐露。
红楼梦中,仅此二人,有雄心、有抱负,善于待时机、用时机。贾雨村不懂薛宝钗,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