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一定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些电视剧,基本上都没有字幕,最多就是片头片尾曲会出现歌词字幕。
比如87版的《红楼梦》。
剧集中也会出现字幕,但是仅仅只限于出现诗词的时候。比如著名的《好了歌》、《葬花吟》等等。
并且这些字幕还都是手写体,相当有艺术感。
至于平常的剧情,我们是看不到字幕的,却从未有过听不清的情况。
剧中人说话,都是字正腔圆,清清楚楚。哪怕有一些生僻字,也不会影响整句话的理解。 尤其是《红楼梦》这种对语言艺术非常考究的剧,每句话平平仄仄皆有节奏。不看屏幕,光是听着都觉得是享受。
《红楼梦》在开拍之前,演员就已经集训了几年,学习台词举止,甚至唱戏,力求每一个人全方位都融入到戏中。
其实演员们的台词全都练得非常熟练了,但演员可以用两三年学习到古人的举止仪态,唯独口音却最是难改。
比如说,要符合林黛玉的声音,必得有一种柔弱娇嗔的味道在里边。但陈晓旭本身的声音却不太符合要求,于是就由专业配音演员张海玲来给林黛玉配音。
毕竟是专业配音,改变声线效果比演员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说,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成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配音演员。我觉得并未夸大。
有些人可能陷入了误区,觉得演员用原声才是最棒的,显得专业。原声如果符合人设,当然用原声最好。若不符合人设,比如杨幂演的白浅,你若让她用那把嗲嗲的声音来说台词,白浅哪里还会有上神的气势!
现在让人听不清楚台词的国产剧,有很多都是由演员自己配音的。
本身台词功底就很差的情况下,硬要凹个敬业人设强行用原声,最后就会导致观众不看着字幕压根不知道你在嘟哝啥。
《青春斗》上线时,很多粉丝疯狂吹捧郑爽用原音特别棒,但是不看字幕你能知道她说什么吗?
剧中她演的本是一个四川姑娘,说话又非得往北京话上面靠,一句“真牛儿”懵得我倒回去又听了好几遍,确定儿字音可以这样滥用?
如果你说现代剧对台词不需要那么讲究,那么我们可以拿现在的一些古装剧和以前的现代剧比较一下,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即便是现代剧也是吐词清晰字正腔圆的。
当然也不是现在所有国产剧都存在吐词不清的问题。近年来比较正面的代表是《父母爱情》,这部剧你不看屏幕也能清清楚楚听得清每个演员的台词。即便德华那带点儿方言特色的普通话,听起来也完全不费劲。
说到底,观众的听力从来都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演员的配音。用专业配音很正常,演员自己也是要背熟台词的,否则在演戏的时候,配音容易和嘴型对不上,更关键的是,
不背熟台词,也无法入戏。
如果嘴里说着12345,或者表情空洞or夸张,再好的专业配音演员也救不了你啊!
一个好的配音演员,能将角色赋予灵魂,和演员的配合是相辅相成的,演员哭,配音也会哭,但不能哭到影响发音。
给白浅配音的季冠霖,曾透露过,自己说到有些台词时会入戏哭到无法正常发声,这样就得重新来过,在抽泣和吐词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配出完美的声音。
甚至配音演员为了声音充分入戏,会不自觉的配合到眼神等细微变化,比起很多明星的演技还要精湛。
由于他们都居于幕后,甚少被观众得知。你若仔细听一听,近年来大部分古装剧的女主,音色都有些相似。男主亦是。
所以有那么一句玩笑话,古装剧看来看去其实就是这几个配音演员在谈恋爱啊……目前正在热播的《陈情令》就是边江和路知行两位资深配音演员给蓝忘机、魏无羡配的音。
并且也是首次将配音演员的名字和主角名字放在一起登上海报。
演员的台词功底是基本功,配音是角色需要,
并不能因为这个演员用了配音就认为TA在糊弄观众。反而基本功不扎实还非要用原音的,才是真正在糊弄观众。
而今糊弄观众的确实有点多,所以我们才会有
不看字幕就听不清台词的感觉。
至于那些连台词都懒得背,全靠配音撑着的明星,就纯属玩弄观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