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电视剧中,唐僧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一副清冷的模样,整日骑在马上,除了要悟空打水、化斋之外,平时不怎么说话,即便是被妖怪欺负了,也只垂泪不语一副窝囊相罢了,唯一拿得出手的仿佛只有念紧箍咒时的坚定,即便孙悟空疼得满地翻滚,也始终硬得起心肠,无动于衷。 然而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一书之中,却记录了一个与我们先前所了解的那个唐僧,完全不一样的形象,书中的唐僧不仅智慧,而且年轻气盛,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一点儿也不给对方台阶下,弄得地位尊贵的老僧尴尬至极,甚至后来见到唐僧宁愿躲起来,也不愿意见到这位牙尖嘴利的小僧哥儿。 在玄奘西行求法的旅途当中,当其来到龟兹国之时,在拜会完国王之后,他来到了都城的西北角,这里有一座寺庙——阿奢理儿寺,这个寺内此时住着一位大德高僧,木叉麴多。 当时佛教已经在西域诸国非常盛行,而这个木叉麴多又是个海归派,曾经在天竺留学了二十余年,学成镀金归来,木叉麴多本人业务能力也很强,佛法精湛、独步于整个龟兹国佛界,因此在龟兹国内受到了国王和民众们的普遍爱戴和推崇,眼前的这座阿奢理儿寺便是国王和信众们所共同出资修建,宝刹修得那是相当华丽,金碧辉煌的山门在阳光下散发着炫目的光泽,抬头看去,圣洁庄严,让玄奘感到一阵神往。 看着眼前的这个大唐来的年轻法师,木叉麴多按照平时迎接普通僧众的客礼接待了玄奘,毕竟对方很年轻,自己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而且成名已久,对待后辈以客礼待之,也不算失礼。 双方寒暄了一番之后,便分主客坐下,和尚之间,清心寡欲,除了谈些专业性的佛学,还真没别的可说,而面对一位曾经留学天竺过的学长,玄奘对木叉麴多刚开始还是很尊敬的,他向木叉麴多提了很多自己佛学上的不解问题,但尴尬的是,两人的专业其实是不一样的,玄奘此番西行,希望学习的是大乘佛法,而木叉麴多研究的是小乘佛法,分支不同,就使得俩人谈了几句,进入了尬聊状态。 西域诸国历来尊崇小乘佛法, 而到了公元四世纪之时, 由于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弘扬大乘佛教,这位鸠摩罗什本身佛法精湛,个人魅力爆棚,曾惹得中原数位君王为了迎接法师而不惜倾国一战,在这种超然的影响力之下,大乘佛法一度在龟兹盛行, 然而即便如此,小乘佛法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势力。 随着后来鸠摩罗什离开龟兹东去中原, 小乘佛教便迅速反弹复兴,此后小乘佛教便一直在西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时玄奘所在的龟兹,正是小乘佛法盛行的时期,而面前的这位老学长主攻的课题方向便是小乘佛法。 看着眼前这位总是问大乘佛法的年轻人,作为过来人,木叉麴多便劝了玄奘几句,其实天竺也没啥的,在我这里学好就不错了,虽然比不上名校,但也能混个海归身份呀。 “此土《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学之足得,不烦西涉受艰辛也。” 佛教重要的经典,如《杂心论》、《俱舍论》、《毗婆沙论》等经典著作,其实我这里都已经有,你在这里把它们学会吃透就足够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往西,非要到天竺去受那一路艰辛的苦难。 木叉麴多的想法很自然,眼前这个小伙儿,看着也是个佛学料子,能把这位东土大唐来的法师收为自己门下,对自己的声名,自然有着莫大的好处。 学长想当自己的老师,关键俩人还不是一个学科的,这让玄奘很无奈,他没有立即拒绝,那样太失礼,玄奘只是提了一句。 “此有《瑜伽论》不?” 玄奘这句话问得其实很真诚,因为他去天竺就是为了学习《瑜伽师地论》。 玄奘在天竺时曾对戒贤法师说过:从支那国来, 欲依师学《瑜伽论》。 又向戒日王说:玄奘远寻佛法, 为闻《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经典,玄奘所求大乘佛法,心里想学这本经卷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虽然他问得真诚,但木叉麴多听着却非常刺耳,我好心让你留下来学小乘佛法精要,你竟然拿个大乘佛法的书来捣乱,故意的不是? 木叉麴多很上火,狭隘的排外思想便开始泛滥,你学那干嘛,真正的佛家弟子,不学那种歪门邪道。 “何用问是邪见书乎?真佛弟子者,不学是也。” 让自己如此崇拜的大乘佛法,却被木叉麴多弃之如敝屣,这让玄奘也很上火,他站起来,决定反唇相讥了,年轻人,火力全开的话确实也很猛。 “《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瑜伽》者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今谓邪书,岂不惧无底枉坑乎?” 你说的那些小乘佛法,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太浅了,学不到啥东西,我才去学大乘佛法的,而且这本《瑜伽论》是后身菩萨,也就是未来佛弥勒亲口所讲的要义,你居然说它是“邪见书”,对佛如此不敬,难道就不怕死后入地狱吗? 不得不说,唐僧这番话,既讽刺,又辛辣,还把小乘佛法贬得一无是处,浅显至极,这如果木叉麴多认了,那就等于说自己精通的都是些肤浅要义,那可是要砸饭碗的呀,俩人谈到这里,气氛就开始剑拔弩张了。 佛,咱是惹不起的,那咱们再来谈经论道,你说我小乘佛法不行,那我问问你,你都明白吗? “《婆沙》等汝所未解,何谓非深?” 在木叉麴多面前,唐僧对小乘佛法,当然算是小白,让人家提问,自己回答,肯定不行,然而唐僧也很聪明,他此刻反问了一句,我明不明白先不说,你都明白吗?把难题抛给对方。 “师今解不?” 你作为小乘佛法师者,你明白不,不明白还想当我老师,托大了吧?这等于是将木叉麴多捧起来,看你怎么回答? 说不解,那下不来台,说解了,正中唐僧下怀,便可借机发难,人争一口气,木叉麴多最终硬着头皮,吹了一把,我都明白。 “我尽解。” 吹大了吧!好,你说你都懂的,最终唐僧反守为攻,开始猛烈提问了,那么多卷佛法要义,还能提问不出来一个你的知识盲点。 唐僧从《俱舍论》开始发问,《俱舍论》共三十卷,六百颂,想要全明白确实不容易,但提问就比较随意了,想到哪里提问到哪里,这就像千百刀,随意角度劈,一刀没挡住,你就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唐僧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他虽热衷大乘佛法,但平时也涉猎小乘佛法,因此也不是漫无目的的。 在唐僧一轮轮快速提问之下,很快,木叉麴多便扛不住了,到最后他甚至犯了一个错误,记错书中经句,毕竟那么多,误记也正常,可唐僧就是抓住这个破绽不放,最后还当着众人面翻书对证,逼得木叉麴多最后只能承认,自己老了,记不清了。 两人都是名人,这么八卦的事情肯定藏不住,唐僧与木叉麴多的辩论之事很快传遍整个龟兹国,丢了大人的木叉麴多盼着唐僧赶紧离开,但天公偏偏不作美,下了整整两个月的大雪,滞留在此地的唐僧百无聊赖,还经常没事儿人似的去找木叉麴多聊天,这么尴尬的情景,还真聊不下去。 从此,心理阴影巨大的木叉麴多便能躲便躲,尽量不见唐僧,还对人说这个年轻僧人有多厉害,夸大唐僧的本领,尽量让自己的失败也看起来光彩些。 两个月后,唐僧离开了,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相信木叉麴多此刻才最终松了口气,小子,算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