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了,“春秋无义战”。只是孟子口中的这个“义”字,有点大。在孟子心中,“礼乐征伐”均必须出于天子,否则即是不义。可春秋时代诸侯征战,真正出于周天子旨意的则是少之又少,自然是“无义战”。 虽然是“春秋无义战”,但春秋的中前期和后期又截然不同。在真正的“礼崩乐坏”之前,春秋时代还是遵守大规矩的,甚至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也是如此。 先说三个故事,现在听基本是笑话。 周襄王十四年,宋伐郑,楚国趁机攻宋。宋回军时与楚相遇,这就是成就宋襄公万世笑柄的泓水之战。宋襄公讲仁义说道德,不肯半渡而击,等列阵之后再打却败了,自己也因此伤了大腿,最后还死在这事上。 第二个故事也很著名,是孔子弟子子路之死。君子死冠不免,以勇力著名的子路应该是没少打过架拼过命,应该最熟悉打仗的要诀,在利刃加身之前,忙着整理帽子,这是完全不要命的节奏啊。 第三个故事最近很流行,出自晋楚的邲之战。战役的结局是晋国输了,于是晋军逃跑,楚军再后面追。没追几步,发现晋军的战车不动了,于是下来个人问:“怎么了?”“倒霉啊,战车坏了。”“我看看”。于是楚军先帮晋军修好车,然后再玩一个跑一个追。最后晋军跑掉了,还在品味:到底是楚军,连跑路都比我们专业。 是不是现在看都是笑话?可这些都是春秋时的事儿,这说明并不是偶然的。说明当时确有一些规矩是各国都会遵守的。 一、先约后打。没有闪电战,没有偷袭,也没有声东击西。打仗前先派人下书,越好了时间地点,然后大家一起去那拼个输赢,不能玩阴的。因为约定的地点多半在各国的边境边疆,所以战场又被称为疆场。 二、款待来使。因为要约定时间地点,所以必然有使者。首先约架的书信就会很客套,很有礼貌。那么对待来使肯定也不只不杀这么简单,通常会举办宴会来招待他。 三、势均力敌。打仗时基本是步兵对步兵,车兵对车兵。大国不欺负小国,小国出十辆车,这边也出十辆车,捉对厮杀,多出来的在旁边看着。两边兵车只有在相互交错时双方才有机会用戈矛等长兵器攻击,这叫一合。攻击无果,战车交错,跑出去一段,再掉头,这叫一回。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回合”。 四、优待俘虏。如果你是老兵,那合适了,有赢无输。因为当时的规矩是长白头的不杀不俘,老年人,放回去养老。另外,如果你是军官,那也厉害,军官不会被侮辱或伤害。如果你什么都不是,还不幸在战斗中受伤了,那也没关系。对方会让你回去养伤,他们也完成任务,一起坐看其他战友厮杀。 五、如果你终于胜利了,也要注意分寸。敌人跑出去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说逃出五十步的人笑话逃出一百步的。孟子是战国时候人,说明在那时候逃五十步已经不安全了,需要跑得更远。但如果在春秋之初,跑出五十步真的就足够了。 在春秋的中前期,大家还能共同遵守这些看似迂腐可笑的规定,最少说明几点。 一是在春秋之初,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被视为天下共主。换句话说,大规矩还在。诸侯之间的战争属于兄弟间的争斗,不能失了体统。 二是这就是当时的价值观。是天下人心中共有的道德准则,你可以通过违反它取得一些胜利,但这种胜利对你毫无意义,甚至有害,有可能连你自己的战士都会鄙视你。而遵守它们,你才会被视为英雄、霸主。所以宋襄公并非不会打仗,而是坚持要按他的要求获胜
|
[经典转帖] 春秋时期的战争,跟我们想得真不一样,宋襄公并不愚蠢
阅读:3回复:2
-
- 倒序阅读 只看楼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