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1904年—2005年),中国作家、翻译家。
2020年是巴金逝世十五周年。除了他的文学作品,你还了解些什么呢?10月20日,由200多封书信, 300多张照片组成的“人民的作家——我们的巴金”展在成都市青羊区档案馆开幕,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方位了解巴金的窗口。
△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通过
世纪回眸、人民作家、故土情深、见字如面、殷切关怀五个部分系统地向大家展示在书本里看不到的巴金。
一个世纪一百年,对于人类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生命个体却实属少见,巴金就是这样一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
△1907 年巴金外祖母家的合影。巴金的外祖母(前排左一)、母亲(后排右一)和巴金(外祖母怀中)。
巴金生于上世纪初,又在新世纪初离开我们,他是中国沧桑百年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回望这一百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从落后挨打到奋起反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一百年,巴金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风雨同舟。
△ 《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潮涌入四川。巴金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巴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巴金直念念不忘“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
△1928年7月,巴金在法国沙多—吉里的拉·封丹中学。
1923年巴金离开四川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 年赴法国学习,1928年回国,从此再没有在成都长期定居。他先后辗转上海、浙江、南京、日本、北平、青岛、香港、广州、武汉、桂林等地,参与进步的文化活动、抗日救国活动、从事刊物编辑出版,创作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巴金在朝鲜前线志愿军某部坑道写作,左为黄谷柳
1936年6月16日,巴金与鲁迅等进步作家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宣言书》。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向社会发出了“我们以后将更加沉着而勇敢地在这动乱的大时代中担负起我们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愿意接受同意我们工作的人的督促和指导。我们愿意和站在同一战线的一切争取民族自由的斗士热烈的握手!”的心声。
△《呐喊》《烽火》刊物
1937年8月,茅盾与巴金等人自筹资金,在上海创办了抗日救国的宣传刊物《呐喊》(后改名《烽火》)。1938年5月1日,巴金在广州全力筹措抗日文艺期刊《烽火》,并任编辑人。
△1941年巴金回成都,与九妹李琼如(后右二)和大哥的儿女们合影。
巴金是成都人,1941年1月,巴金第一次归乡。离开成都十八年后第一次回家,“家”已不在,李公馆几易其主。巴金以欣喜中饱含哀伤的复杂感情,在久违的家乡的爆竹声中度过了春节。
他是人民作家,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巴金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人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 电影《家》的剧照与《家》的书籍。
《憩园》是巴金以回乡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的,小说表达了他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和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
1942年4月,巴金由重庆回到成都,创作了小说《猪与鸡》《兄与弟》和散文《成渝路上》;956年 12月,巴金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第三次回到故乡,参观了都江堰、商业场、草堂寺和省图书馆等地方。那次回来,他在正通顺街的旧居徘徊了良久……
晚年的巴金,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奔走呼吁,并不断地为文学馆捐款。
△1981年10月21日巴金给李致的信中写道:“选集稿费全部捐赠现代文学馆,另加中篇评奖会上的书面发言稿费捐赠文学馆”
除了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15万元作为文学馆的建设基金,后又陆续捐出自己的再版稿费,带头捐赠几批藏书和资料近万册(件),册册件件都是他亲自挑选的珍品。
△ 马识途先生手书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巴金生前好友马识途手书: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巴金是中国的良心。
萧珊,是巴金心中的依靠,也是一生最爱的人。
△ 萧珊送给巴金的照片,照片背面留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1944年巴金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育有一女一子。
△1953年7月24日,巴金在上海与萧珊、小林(前排左)和小棠(后排右)的合影。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人民作家——我们的巴金溘然长逝,享年101岁。各地各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缅怀之情。
△ 巴金遗体告别仪式
在青羊区正通顺街的双眼井前,成都市民自发地燃起了蜡烛,摆放鲜花,缅怀巴金。
△ 双眼井,如今已经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展览信息人民的作家——我们的巴金
时间:2020.10.20——待定
地点:成都市青羊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