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鹿鼎记》开分了。
更意外的是,豆瓣2.7……经过一上午的奋起直追,涨到了2.8,到了下午,跌到2.6。和梁朝伟版7.5、周星驰版8.1、陈小春版8.8,尚有5-6分的距离。追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和黄晓明版5.6、韩栋版6.4,尚有3-4分的距离,努力一下,或许还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说史上最低金庸剧过分了,毕竟还有丁冠森版2.5分的《新笑傲江湖》压阵。但这绝对是史上口碑最低的影视版《鹿鼎记》。
被网友提到最多的,自然是张一山版韦小宝的演技,吐槽,毫不留情——
“出道20年,他忙着恋爱演技大退步” “像孙猴子,满脸褶子演技浮夸”。
张一山的演技退化,当然是一个谜。但,新版《鹿鼎记》翻车,真的全是张一山的锅吗?
我想起一个正在慢慢过气的流行词——“内卷”。过去提起金庸古龙武侠剧这几个字,你会想到:江湖、浪漫、想象力。
现在呢?当有人再次提起2.5分的《新笑傲江湖》、大眼睛版5.7分的《新倚天屠龙记》、胡一天版6.0分的《新绝代双骄》,能想到的只剩下:
没内味儿了、粉丝营销、今不如昔....以及,花式冷饭第一炒手。
说白了,翻拍多,翻车也多。比起一股脑去吐槽张一山童星演技止步不前,我更想以新《鹿鼎记》为例,认真复盘国产武侠剧翻拍的打法与成色。
这一波资本主导的武侠剧,进步在哪(如果有的话)?不足又在哪?
当张一山版《鹿鼎记》评分“惨”上热搜,我更怀念星爷陈小春版韦爵爷了。
可为什么我们再也拍不出周星驰陈小春那样的《鹿鼎记》?这才是必须要问的问题。
最适合演韦小宝的张一山,演砸了?还是要先从张一山演技说起。
现在吐槽张一山演技的,先问一个问题:回到两年前,用大数据系统筛选最适合出演韦小宝的国内演员,谁有最可能入选?
我说一个答案:张一山。
无他,当年《家有儿女》当中的刘星,有多古灵精怪大家就觉得他有多适合。
而我虽然因为《局中人》提前打了预防针,不要有太高期待。 但点开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 看得过程还是李诚儒老师那句——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讲真,韦小宝这个角色不好演,甚至可以说,是顶级喜剧演员的入场券。对,我说的就是梁朝伟、周星驰和陈小春。
这个怡红院长大的角色,凭一份巧舌如簧的口才与好运气,在错综复杂的江湖与朝堂中,玩得游刃有余,抱得七个美人归。
演韦小宝,不浮夸没那股“调皮劲儿”,太浮夸又做作。同时,虽然从小在江湖长大。
但却长出一颗玲珑心,一身江湖义气。
那些经典韦小宝,各有各的优点,但同样的好就好在,表演收放自如,调皮而不过度。
反观新版《鹿鼎记》。
原著中,机灵调皮一身江湖气的机智Boy韦小宝。被张一山塑造成了挤眉弄眼的——网友口中的“大圣“。
问题一:太过套路。
一出场必是摇头晃脑、瞪眼噘嘴、挤眉弄眼。
调皮,就是摇头晃脑; 机灵,就是眼珠子乱转,紧张,就是六神无主浑身乱晃。
这是开场说书的样子。
这是跟皇帝摔跤的样子。
这是配建宁公主玩乐的样子。
抱歉,一个样子。
问题二:用力过猛。
张一山这次的表演虽然看着灵动,但表演过于浮夸,反倒显得不太自然。
太想演出韦小宝的油腔滑调、古灵精怪。导致用力过猛,表演从有些刻意到非常刻意不等。
无论演什么,都仿佛要将心理全部用五官来淋漓尽致呈现。
但这又引出第三个问题:过犹不及。
演喜剧最高的表演境界是:自己不笑,观众却发笑了。
你见过星爷在喜剧里拼命挤眉弄眼吗?
演喜剧最低的表演境界是:自己狂笑,观众傻了。
看张一山在新版《鹿鼎记》当中,一直在帮着观众笑,但小宝这个角色的贱痞,不是夸张的面部表情,或者夸张的肢体动作就可以诠释的。
演过了,就没内味儿了。
但这,只是金玉其外的部分,是表演的尺度问题。
最可怕的,还败絮其中。
别忘了,演小宝,不仅是喜剧表演,更是表演。
而韦小宝这个角色成为金庸小生反英雄角色的巅峰,绝对不不单是靠耍宝,还有忠义、真挚等一堆特质藏在嬉皮笑脸后面,而张一山表演的层次就明显浮皮潦草。
但这也是这部剧最尴尬的地方,因为陈小春周星驰他们演出来了,由于过去韦小宝的角色过分丰满,反射出张一山角色的单薄。
所以,张一山毁经典实锤了?
且慢,新版《鹿鼎记》最让人吐槽无力的难道不是——整体的选角和表演。
看看1992版吴孟达饰演的海大富。
足够阴森不说,还能在好笑和阴森间迅速切换,刚柔并济。
这气场、这气质。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公公。
看完公公,再看皇帝。
梁朝伟版的刘德华,陈小春版的马浚伟,哪一个不是风神俊朗,惊艳众人。
陌上人如玉,皇上世无双。
看这版?康熙帝为什么少了一股少年气?
演海大富,就连老戏骨田雨也翻车了?《庆余年》里大家都爱的王启年,演技也变浮夸了?
这个锅,也能甩给张一山?事情果然没那么简单。
国产经典翻拍,到底输在哪里?到底为什么新《鹿鼎记》令大家大失所望?因为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而这版《鹿鼎记》,原本给了观众太多的信心。
导演马进,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品《营盘山警事》《幸福来敲门》,部都是高分剧。
编剧申捷更不用多说,代表作品《鸡毛飞上天》《白鹿原》,还有《重案六组》,照道理,由他们两个人操刀,哪怕那么多国产武侠翻拍扑街了,照道理,这一部,也不会输,不该输。
但它的问题恰恰在于披着告别国产翻拍剧痢疾的外衣,骨子里还是国产武侠翻拍换汤不换药的那一套。
经典配方一:节奏拖沓。
肯定有人火速打脸,这版《鹿鼎记》节奏难道不是快到飞起?
镜头一转就看见茅十八,官府的人就跟NPC一样瞬移到了酒楼,韦春花说了一句叫韦小宝快走, 韦小宝就在正片开播仅仅几分钟后,就直接到了京城,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伙伴,皇帝“小玄子”相遇,还和建宁公主上演了相遇名场面,这效率几乎超过了电影。
故事刚讲到3集半,韦小宝就和小玄子一起把鳌拜生擒了,第4集的时候韦小宝就小心捅死了鳌拜。
观众纷纷表示新版《鹿鼎记》的剧情仿佛开了2倍速,好像韦小宝急着去皇宫上班,这节奏分明是在“坐火箭”。
但是节奏快,就代表叙事凌厉,代表不拖沓了?不一定吧。
就说这个开场,可以开出明显的删减,大历史事件,没了,角色身份背景,也没了。
观众要是没看过前面几部《鹿鼎记》,要搞清楚这位小哥干嘛的都很难,那故事讲的是什么呢?韦小宝和小玄子摔跤,摔了大半天,跟建宁公主摔跤,又是半集。
有人会说,陈小春版这部分也不少啊,是不少,但那是建立在金庸先生原著的故事感和戏剧性已经建立的基础上,而现在的情况是节奏快是快,已经快到了观众根本不知道看了啥的程度。
经典配方二:号称制作花了很多钱,但观众看不到哪里花了钱。
这几乎是国产武侠翻拍最神奇的地方,永远是低调奢华。
看这服化道制作,大场面拍摄,为什么把皇宫拍得如此简朴?
大制作武侠剧为什么拍出了室内喜剧的味道?以至于有粉丝认定:“人家导演肯定是故意这么布置的,布景做得太好了大家会觉得这是正剧。”
行吧我无力反驳。 但请问鳌拜府邸写个鳌府是什么鬼?
场景就这样了,剧里BGM又开到飞起,好像为了能凸显喜感强行在各种镜头注入乱七八糟的欢快BGM,再次实力证明我们这是大型情景喜剧。
配乐就这样了,还有造型。
造型师请告诉我,田雨饰演的海大富在脸涂上类似于面粉一类的白色颜料,还有厚重的眼妆是什么鬼?
是要告诉观众我们不是情景喜剧是恐怖片?
配角造型就这样了,张一山的造型也是不能理解,原著中的小宝入宫还是少年,现在张一山分分钟青筋、皱纹和眼纹暴起,搭配剧中的“死亡打光”,真是一点少年气也没有。想问天问问大地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仅人物造型不过关。
作为武侠剧,武打动作戏也soso。 要么严重缩水,轻描淡写;要么走套路,毫无印象。
到最后只想问剧组,大笔投资到底投在哪里?
当然以上所有都还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
经典配方三:没内味儿了。
到目前为止,《鹿鼎记》的整体风格就是无厘头喜剧风,当然,陈小春星爷版本也是无厘头喜剧,但在这部无厘头喜剧里,金庸先生还藏了半部《康熙大帝》,又藏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无线版始终是带着武侠味的喜剧,王晶再怎么天马行空,故事还是要回到悬念主线。
而这一版到目前为止就是一部沙雕喜剧,尽皆浮夸,尽是笑料,所有情节都往闹剧拍,所有江湖儿女都往喜剧化的角色靠,但结果反倒是三个字——不好笑。
因为喜剧是什么,喜剧是对比,是出其不意。
所有人一脸严肃搞风搞雨,只有韦小宝一脸嬉皮在搞笑,这才会好笑,而当全部角色都是喜剧面孔。男主韦小宝本身的喜剧性反而被削弱了,加上越是如此张一山越要演出好笑,结果就是过犹不及。
更糟糕的是,《鹿鼎记》只是搞笑来的吗?
92版中,陈近南对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临危受命,这些情节虽然搞笑,但其中也有很强的戏剧张力甚至隐喻,这些搞笑的细节与主题血脉相连,也是男主角走出自身局限获得新生的别致表达。而新版就是搞笑而已。
说白了。新版《鹿鼎记》最大的失误不是外观也不是表演,而是它根本没做好自己的本分——故事精彩,角色动人。
无论如何调低预期,这版《鹿鼎记》从故事到视觉呈现,都呈现出全面的疲软和平庸。
所谓的名场面,也僵硬而枯燥,你无法产生任何心惊动魄的紧张感中藏着的酣畅淋漓的喜剧感。
当然,你可以说这就是喜剧。但惊险一定要通过流血来展现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陈小春版《鹿鼎记》的戏剧感怎么出现的?
从擒鳌拜,到智斗吴三桂,观众就像跟着韦小宝然后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剧情呈现出一种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的压迫感。
更绝的是,下一个镜头又回到哈哈哈哈哈的喜剧段落。
TVB一代王牌监制李添胜,就像挥毫泼墨,游刃有余。
什么叫四两拨千斤?这就叫四两拨千斤!
当初看的时候就惊叹,这么烂的场景,这么有限的成本,为什么却能拍出金庸先生笔下的浩荡江湖?
而一旦失去这份故事张力,一部金庸先生的绝世武侠长卷,就会在偏离剧情主线的杂耍中沦为一场闹剧。
在我看来,这就是国产武侠剧内卷下的产物。
即,在发展停滞、创造力见顶的情况下,依然在固定的套路内,重复投入,继续做无用功。
明明,观众对浮夸表演已经越来越反感和厌倦。明明,武侠套路化,已经越来越尴尬。
但就是不打算变换戏路,还继续营销着张一山的“少年感”。
追根溯源,所有问题的 关键就在于本末倒置,丢了原著精华。
活脱脱将武侠拍成了大型武侠情景喜剧,还不好笑。
星爷陈小春版韦爵爷,回不去了眼一晃,金庸先生离开两年了,94岁的武林盟主,带走了那个属于武侠的黄金时代。
按理说,随着拍摄水平进步。这届创作者应该给观众带来一个更精彩的武侠江湖。但可惜的是,许多后来者的武侠剧, 外在没见多精致,还丢了江湖气息的内核——那份国产武侠独有的武侠味道。
就说《鹿鼎记》,写完这部武侠小说,金庸先生正式封笔。他的笔下有过那么多个性独特的人物,韦小宝是完全反英雄的存在,这样的角色,以前未曾在金庸的小说中出现过。
到目前为止内地观众印象最深的韦小宝,来自于1998年,陈小春出演香港TVB出品的《鹿鼎记》。
没人明白,为什么当年选出了古天乐版杨过李若彤版小龙女黄日版版乔峰陈浩民版本段誉的李添胜,会选陈小春来演韦小宝。
书中的韦小宝出道时不过十三四岁,而当时的陈小春已过而立之年,哪有什么少年感,换成现在任何一个国内资本平台,这样的选角,绝对会一票否决。
韦小宝太老了。
但我猜李添胜读过陈小春的简历,或者是看穿了陈小春的人生, 书中韦小宝的母亲,是特殊行业从业人员,没有父亲。
陈小春的父亲在工地打工,母亲靠洗碗赚点微薄收入,弟弟被3000块卖给了别人。
少年陈小春,大概是无线艺人出身最低的一个,很早就出来讨生活。看尽江湖世态。他走出来,你就知道什么是江湖市井,因为这股气质被悍在他的人生里。
当初陈小春一直对韦小宝这个角色拿捏不好,多次登门向一个人讨教。
就是当年金庸听说他要演韦小宝时,当即发传真称“不做第二人想”的周星驰。
即使看完王晶版《鹿鼎记》金庸态度大变,认为这是“胡搞”。但对星爷的表演仍评价颇高,认为他很有创作力,很聪明,懂得发挥。
当年的周星驰给了陈小春许多意见,但最重要的就是告诉陈小春,韦小宝就是玩、鬼、痴。
什么意思?这个角色,他虽然目不识丁,却机灵善变,深谙人情世故和官场之道,所以游戏人间,神鬼无敌,可他又对小玄子忠心、对师傅讲有义气、对母亲、七个老婆都非常好。
在星爷的点拨下,陈小春完美演绎韦小宝,既古灵精怪,又义气第一。
韦小宝的七个老婆也都选得各个形神兼具,陈少霞饰演的双儿,温顺柔美、体贴贤惠。
刘玉翠的建宁公主刁蛮任性。
陈奕迅老婆饰演的大老婆方怡,暴脾气与敢爱敢恨。
马浚伟饰演的康熙帝,外表柔和却英姿勃发,一切都在他的计算当中。
哪怕是配角,吴三桂、郑克爽、鳌拜、茅十八的、胖瘦头陀…每个角色都有着清晰的角色线和清晰的行动线,每个角色在本剧中都有自己的特色,让人过目不忘。
罗浩楷饰演的多隆,到最后一刻也不曾背叛韦爵爷,最后那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爷孙”,现在看还是令人感动。
金庸老爷子那么复杂的故事线索,全都圆得清清楚楚。
你说它荒诞、沙雕、放飞?其实它对应的何尝又不是浩瀚历史。
就连陈小春演唱的《叱咤红人》,马浚伟演唱的《头顶一片天》,都唱出了那股子侠气。
回想起来,无线版本道具简陋、制作因陋就简,但奇迹般地,它再次赋予了金庸剧最迷人也最经典的魅力。在笑的时候能窥见一闪而过的悲剧内核,那才是金庸先生的深意。
为什么如今的制作的翻拍剧一再翻拍都是表里如一的沙雕喜剧呢?
有人说新版诸多掣肘,无法原样还原。
但经典版就完全按照原著拍了吗?谁还记得当年李添胜的的神来之笔。
剧版《鹿鼎记》那个大结局,和金庸原著根本是天差地别。
故事的最后,韦小宝不忍心背叛天地会的兄弟,也不忍心欺瞒皇帝,拿出自己的大部分财富制造了一个假宝藏,逃过一劫。
过关了吗?才怪。马浚伟版康熙帝哈哈一笑,“休想骗老子”。
依照原著了吗?完全没有,但任何人都不能说它不经典。
因为它抛开了原著的皮肉,拍出的却是经典的灵魂。
回到张一山版《鹿鼎记》。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它太急于讨好了。
基于大数据,基于平台统计的观众喜好。
平台永远呆在安全区,观众喜欢喜剧就瞎胡搞些喜剧,观众觉得张一山能行,那就张一山,拍出来,不愁没人看。
然而,当市面上所有翻拍者都这么想,就只剩下在套路和平庸中的原地踏步。却又在安全和理性的计算中,走向想象力的一潭死水。
武侠成了搞笑的辅料,江湖成了明星的背景。荡气回肠的武侠消失,只剩下——徒有其表的喜剧皮囊。
或许,江湖武侠剧走向消亡,也是迟早的事儿。但流量时代张一山版“伪爵爷“,大可不必。
而当黄金时代的武侠江湖,徒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爷孙”,张一山又如何能为一个逝去的武侠时代,完成演技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