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医疗职业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一经播出便热议不断,播出至今,收视和口碑均一路攀升,在豆瓣、猫眼等平台收获不俗评分,更是数日蝉联“剧集猫眼全网热度冠军”的宝座。
职业剧作为近些年不断发展的类型剧,是展现都市生活和现实题材的有力形式,许多精品职业剧成为观众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职业剧虽一直是市场的香饽饽,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究其原因,这与它的创作难度不无关系。相对其他类型剧而言,创作出一部兼顾艺术性和专业性的职业剧,既需要编剧有专业知识,又要懂得影视创作规律。
职业剧作为未来国产剧的发展趋势,《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编剧王欢和翁海鑫是如何理解职业剧?又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冷门职业+热门话题
“职业剧,顾名思义,是立足于行业特点,展现特定工作人群的工作和生活的剧集。职业剧主要以真实展现一个职业的行业生态和行业性质,呈现该职业中人物的工作、生活、精神状态,挖掘该职业的独特魅力、社会价值。一部精品职业剧,除上述之外,更能把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升华到社会和人性层面上,不仅引发社会共情,更能引起思考和启迪。”王欢说。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年会——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项目发布仪式
王欢和翁海鑫表示,他们选择创作《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正是力图创作出一部能够引发社会公众思考,而非只为了满足观众猎奇心和娱乐消遣的职业剧。
谈到为何选择“儿科医生”这一特殊职业为该剧的特定行业,王欢和翁海鑫给予了三个原因。
一、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
近几年,市场上医疗职业剧屡见不鲜,但多数聚焦于急诊科、妇产科、外科等,有关儿科医生的剧集处于空白状态。而恰恰“儿科医生”又是公众们关注度很高的热门话题,作为艺术工作者,他们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题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
二、 从个人情感角度
王欢和翁海鑫不仅是工作上的“战友”,也是生活中的伴侣,他们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在两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因生病而频频进医院。他们的大女儿因肾盂肾炎从孩子病发到治愈一共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连孩子走路都是在医院候诊的过程中学会的。而小女儿在出生25天的时候,就因为腹股沟疝气需要手术。就是这些难熬的、不愿再记起的时刻,让王欢和翁海鑫深刻地意识到孩子的健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儿科医生对于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
三、 从社会责任感出发
在那段不断奔波于医院的难熬的日子里,王欢和翁海鑫亲眼目睹了儿科医生的艰辛和不易,更得知儿科医生的数量其实极度短缺。
有一篇报道称,长期以来,中国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只有0.53人,一位儿科医生服务2000多名儿童,被戏称为“千人半医”。中国有着14亿人口、2.6亿儿童,专门的儿童医院仅仅只有99所,设有儿科的医院机构,虽然有35950所,但只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5%。
王欢说:“一位儿科医生告诉我,每年流感季节,他们医院每天接诊的患儿多达300人,患者平均排队4小时,医生工作时间则长达16小时。可见,每一个选择儿科的医生工作强度之大,如同开启了炼狱模式。”
很多人以为当医生的一定很有钱,但儿科医生因儿科用药剂量小,在所有科室中创收最低,儿科医生的人均收入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收入低、超额的工作量、晋升难、面临医闹的高风险……这些足以劝退很多医学生。现实是,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多达80万,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成为儿科医生的仅仅只有300人。“这300人,除了热爱这个职业,我真的为他们找不到更多的理由!”翁海鑫感慨道。“情怀很昂贵,令他们付出了热血和青春,但情怀也最不值钱,牺牲了他们的热血和青春。” 王欢和翁海鑫不仅希望通过此剧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儿科医生的困境和坚守,希望这个行业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希冀能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投身儿科事业。
正是知道了儿科医生的奇缺,了解到儿科医生的不易,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更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王欢和翁海鑫决定创作这样一部关于儿科医生的电视剧。也就有了“儿科医生”这样一个冷门职业与“育儿看病”这样一个热门话题的完美结合。
扎根采访+勇于推翻
“职业剧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王欢和翁海鑫表示,纯靠想象创作,剧情一定会不专业、悬浮、假大空。相比于凭空臆想,一部好的职业剧更需要深入到行业内部去用心观察行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广泛咨询行业专业人士的建议,做到对行业工作了如指掌,用行业视角去诠释行业人的不易与可贵,甚至能反应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深谙其道的他们,在与制片人江薇敲定项目后便带领编剧团队深入儿科医生的世界。自2015年起,王欢和翁海鑫带领编剧团队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深入一线,走访了上海、北京、青岛等地各大儿童医院,期间采访了不计其数的儿科医护人员,观摩体验了儿科各科室的工作详情,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创作素材。
几易其稿,终于完成剧本。而王欢和翁海鑫没想到的是,他们费尽精力创作出来的剧本却被诟病感情戏太少,人物关系不错综复杂,脑洞开得不够大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市场化不够,不好卖。为了扭转口碑,也为了继续推动项目的发展,王欢和翁海鑫带领团队开始做各种尝试,虽然出了一稿又一稿,但是却距离他们创作的初心越来越远。
王欢表示,庆幸他们最终找回了初心,回到了正轨上,既然感动他们的是真实的儿科医生,那么他们就应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即使这样的作品,没有高甜撒糖、不够极致炸裂,但是它一定会充满诚意、充满温暖、充满希望!
后来,在国家卫健委的领导不遗余力地帮助下,编剧团队又进行了第三轮的深度采访,实地参与和观摩儿科医生包括早会、查房、门诊、手术、值班等各项工作,深度感受儿科医院的氛围和工作节奏,深度了解儿科医生的日常和各种细节,对儿科医生这一群体进行了更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儿科医生的了不起,不是因为他们都是超人或者天使,而是他们不遗余力地行走在通往“了不起”的路上,这份执着才是真的了不起,这份拼搏才是真的了不起,这份如此平凡而又如此伟大的坚守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推翻全部,一切重头再来!王欢和翁海鑫表示,这个决定对团队来讲十分艰难,但为了不悔于心,创作出一部真实的、有厚度、有温度的医疗职业剧,这个决定刻不容缓!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编剧王欢、翁海鑫(右起)
历经一千多个日夜,《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终于完成了终稿。王欢回忆起完稿时的情形,“当写下‘剧终’两个字时,我们才发现那天是大年二十九,我们已经在工作室闭关整整一周,没有见过父母也没有见过女儿们,新年的阖家欢乐似乎与我们无关。我拨通了制片人董乘嘉的电话,告诉他剧本完成了。董乘嘉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半响,平复了心情才说:辛苦了!听着话筒中传来的高铁上的声音,我知道,他也是一直等到大年二十九才肯踏上回家的列车。这三年多的时间,我们团队所有的心思和精力全放在这部作品上,都铆足了一股打不死、不服输的劲儿,致力于创作出一部口碑佳作。挂上电话,我和海鑫面面相觑,我因为连续的熬夜满脸蜡黄,而海鑫则有点胡子拉碴,两个人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没有笑,而是眼中泛起了泪光,原创一部医疗题材职业剧,何其艰难,但是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和良心,一切都值得了!”
行业群像+人物代表
很多职业剧热衷于夸大主角的精英人设和光环效应,导致趋于扁平化的配角黯淡无光。而《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有意规避这种模式,它不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成长史,而是一幅栩栩如生的行业群像的全景画,讴歌的是儿科医生行业内,一群“白衣超人”的“医者仁心”。
以菜鸟医生焦佳人的成长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进入儿科医生的世界。女主角焦佳人是一个出生在云南丽江的普通女孩。1996年,丽江地震夺去了她的亲人们,幸而有救援队里的儿科医生谷立峰相救,焦佳人成为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获救时焦佳人年纪尚幼,却已是明确地立志长大以后要当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救更多的孩子。好不容易进入童馨儿童医院实习,却因专业能力的局限,屡遭挫折,但这个女孩像仙人掌一样坚韧且顽强,总是拼尽全力面对挫折,永不低头,永不认输,她有永远用不完的能量,有永远打不垮的意志,她相信拼尽全力,终有一天会接近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她普通却不平凡。“我们设置这样一个职场新人角色的目的,是想展现一个新人儿科医生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人文关怀的儿科医生的,想要向观众展现一个儿科医生的真实成长路线。同时,也想要告诉所有新入职场的年轻观众,成长路上也许会犯错误,遇到困难,但要学会永不放弃,保持初心、坚守信念,终将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彼岸。”王欢说。
菜鸟医生的成长之路怎能少得了大神师父的指教。“普外第一刀”,人称“邓大神”的毒舌痞医邓子昂便成了这个“导师角色”。追剧的观众一定会发现,邓子昂表面上毒舌、冷面、不留情面,但暗地里却总是做好事不留名,明里暗里的指导两个佳人。邓子昂有严格的自律性和自控力,无论风霜雨雪都跑步上下班,为的就是锻炼健康体魄,应对高难手术,当许秉泽因过劳晕倒后,他能立即顶上去,出色的完成一项高难度的手术。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天才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还努力。
与焦佳人孤儿的身份截然相反,谷佳人出身医学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医学熏陶,她骨子里自视甚高,看不起天赋普通的焦佳人,却在童馨医院经历种种后慢慢沉淀了下来。面对生死、家庭破碎,自我的那些挫折算得了什么,她成长了,也成熟了,儿科医生的身份让她学会了温柔与包容,也赋予了她积极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正能量。
除此之外,《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里还塑造了在岗位上兢兢业业15年,却没能得到医院里的一个车位,怀抱职业理想的同时还要面对中年危机的许秉泽;一心想为买房子攒钱,频频失败的“相亲狂”,“抠中之王”王航;善良,但业务不熟练的职场新人小护士方蔓等。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编剧王欢、翁海鑫
翁海鑫表示,在人物塑造方面,他们拒绝“悬浮式”的虚假人物,《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取自现实中的人物,是很多真实人物的叠加,他们是真实的、接地气的,是有血有肉的。而塑造不同年龄层、不同阶段的儿科医生的群像,想要带给观众俯览儿科行业的整体性视野,也致力于为医疗职业剧这个行业真实现状的扫描做出有益的探索。
行业特性+故事融合
优秀的职业剧总是能把行业精神和人性温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做到艺术性与专业性的深融互动,不仅带给观众娱乐的享受,更能引发他们思考,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职业剧并非纪录片,它既要展现行业状态,又要具备一部“剧”的特质,很是不易。创作者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与匠心打磨的艺术功力,是做不好一部职业剧的。
据王欢和翁海鑫表示,《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不仅展现了行业状态,还体现人文情怀,在制造视听与矛盾冲突的同时,裹挟着人情世故与医者仁心的阵阵暖流,让观众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真切体会儿科医生的职业信念和操守。因此,剧中虽然融入了“网络暴力”、“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医患矛盾”等尖锐的社会热点和共鸣话题,但并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用一种更客观更温暖的方式,通过“儿科”来立体地折射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设置更加易于一家人观看,达到在娱乐中输出本剧的价值观的目的。
医疗职业剧中的“爱情戏份”总是被观众诟病,王欢和翁海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们认为,从影视剧创作的角度讲,密集的专业剧情需要一个喘气口,张弛有度是所有剧作的一个基本,情感戏份就是很好的缓冲剂,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的气氛。且人并非冷血动物,人有丰富的情感,医生也有七情六欲。
从行业特质角度讲,在他们的采访调查中发现,处于恋爱状态的医生当中,超过四成人的恋爱对象是医生;而在已婚医生群体中,同样有超过三成人的伴侣为同行医生。因为现实生活中,医生们学习和工作强度大,日常交际圈子十分狭窄,接触人群很有限,在工作中找到“另一半”的概率非常大,“双医生家庭”的情况也正在逐渐增多。因此,医生之间发生“内部解决”的爱情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一点恰恰是独特的职业属性。
愿景
对于《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王欢和翁海鑫希望这部剧能够成为一扇干净的窗,人们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美好的未来世界;亦希望能给国内医疗剧的发展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为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无论社会如何改变,医疗行业如何艰辛,我们看到了儿科医生身上那种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因为他们所被托付的不仅仅是患儿的生命,还有整个家庭的希望和世界的未来!
对于职业剧,他们认为,每个职业都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和魅力,创作者只有怀着虔敬之心深扎于行业内部,躬身实践、仰观俯察,才能凭借经得起检验的内容,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如果每一位创作者,愿意全身心投入,深耕细作,观众愿意给予更多的耐心,市场愿意给予更大的舞台,那么他们相信假以时日,会有越来越多优质的职业剧涌现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