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绘画思想,不盲从古人
文章来源_网络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沈周独特的绘画思想影响其艺术创造,从而培养出像文徵明、唐寅等具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家。
沈周和许多艺术家一样,重视学习古人之法。由于他祖父、伯父、父亲都喜爱书画,所以沈周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向父辈们学习书法艺术。具有比常人所不具的优越条件。而沈周学习古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一,不盲目跟从古人。注意自己的体会,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如他学习董巨、学习元人的书法,严谨地把握自己的笔墨走向和变化,在古人的笔墨之中认真体味山水之“性”,从而恰到好处地将山水表现出来。
第二,有方向性的临摹,且持之以恒的向前奋进。沈周认为“绘事”以山水为难,对董巨、吴镇的绘画能够生发出一种令人神往的高闲清旷之妙,佩服至极。直至晚年,依然悉心追随吴镇的笔墨。在向“元四家”学习中,沈周最推崇吴镇。他认为,从董巨的画风延伸来看,王蒙繁缛,倪瓒简淡,黄公望雄浑,在墨法笔法上更接近董巨的应当是吴镇,吴镇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沈周据刘钰临的作品《峦客川色图》进行临习,而沈周学习吴镇,并不是如实地临,而是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出自沈周的审美标准。例如沈周在临《仿吴仲圭云泉得意长卷》时还去实地考察过,根据主观的选择,再对吴镇之意进行临习。
由此可见,沈周临习古人是有方向、有选择地临习。
在沈周的艺术道路上,他始终将理性美与感性美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从沈周的作品中领略到他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新鲜气息以及他个人在这方面的强烈情感。如在《沈周山水妙品册》中,沈周自题:“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呼天然,一水一石皆经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着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所谓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真薄有所得。”效法宋元大家,是明代许多画家的必然做法。但在《沈周山水妙品册》中,既发扬了宋元名家的规矩格法,也展现了自己寄情于自然的个性,且两者结合较好,谦誉为“薄有所得”。
沈周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将两者相结合的绘画思想。他说的“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意思是作为一名画家决不能盲目下笔,而应当在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了自然山水的神韵和特色后,再将藏于胸中的自然山水抒写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在沈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把古法作为艺术创作的理想范本,在强调自然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记古法规矩。
在沈周中晚年,他的绘画思想有了变化,主观情感有所加强,如作品《庐山图》《黄菊丹桂图》等,这些均不是他从自然写生中得来的,而是对古人作品的临摹,以及自己胸中所藏山水花草实体的组合。在沈周45岁之后,由于绘画思想趋于成熟,外出游玩增多,他在大自然中感悟到许多艺术的真谛,作品中的真情真意比真景更重要,画家的主观性比所要反映的客观性更能显示出生动、丰富、活泼、多样的客观之物。正是这种审美观念和创作情感的不断改变和提高,才能使沈周后来的作品,特别是山水画,更加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他自己所云:“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画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神意无形,依赖于形的表达。形是神的基础。通过画面的形来表达神意,即“随物赋形”“丹青之外”。沈周的绘画思想是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来表达的,从中突出他的主观性。因此,在他的绘画思想中,主观性高于客观性。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做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势与骨。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